诗艺国际郑振富闲话郑杨门村变迁

北京痤疮专业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210111/8578752.html

▼闲话郑杨门村变迁(杂记随笔)

作者/郑振富

★郑振富——笔名杨梅(“杨门”学校谐音),年正月初三生于河南温县郑杨门村,中共党员,中文大专,教师退休。曾任某两报特约记者、《焦作日报·山阳城之友》,诗文见诸十数家报刊,有诗受奖入集数种(曾荣获“中华颂”二等奖、“和谐颂”一等奖、中华诗词华表优秀奖等)。现为洛阳诗词研究会、河洛诗词学会、洛阳老年诗词学会、河洛民风研究会会员,世界周易学会洛阳分会讲师。拙著《郑振富诗词选》一部,诗文选待出。

闲话郑杨门村变迁(杂记随笔)

温县/郑振富

杨门村之说,——“据传,宋真宗景德元年甲辰(年),北辽(今山西省)入侵宋疆,帝派杨家父子驻今南镇防御,东此一带为其右翼,分据各点,安营扎寨”(立辕为门),时称杨门(见《温县地名考·第一集》p)。温县旧志无记载。郑杨门村之说。我小时候(年生),常常听老年人传说,咱村张姓为老住户(?),四周村都呼为(方言)丈(张)杨门(也有人呼东杨门——董杨门顺治十六年()地亩册上有记载)。张姓祖坟在村东南角(约20多米之处,董杨门地亩册记载四周全是董氏家族地),有半亩多大,柏树大碗口粗,数十株,没有墓碑(可看张家寒酸),可证为真。郑姓之说,郑思温于“明洪武五年(年)九月初五日,由山西潞安府长治县北董村郑家胡同迁于温县城内后街,即今祠堂”(见我家《郑氏家谱》前批),其九世孙郑茶(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时)娶张氏姑娘落户女家,繁衍昌盛,张姓凋零,而后取而代之称呼郑杨门村,至今有三四百年了吧?郑家祖坟,在村南路第二电线杆东20余米处,郑茶墓碑在北而面南一大片一亩多大,柏树桶粗,数十株,碑很多,郑茶碑背面是郑氏思温至郑茶家谱。据21世孙郑振堂说,此碑原来在22孙郑学奎门前路旁井口上棚,塌入井内,可能丈把深,清朝(道光?)所立?当今公墓在河南地顶官路(清朝出城西关去怀庆府有斜路过此)先西面(头南)后东面(头北)。解放前,我村人口有余,地余亩,穷多富少。现下人口有余,土地更少,村里没有收入,只有西北洼窑坑村公地出租,为村委会零星开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在河南地打机井挖的一人多深的坑内无意间捡到了一枚紫色铜钱,上书篆体“货泉”二字,查证汉朝的钱币,距今多年了,穿在钥匙扣上作为护身符披戴多年,后不慎丢失了,真可惜。解放前在河里圈路西掏山药曾挖出来土陶瓦罐等不少土陶制品,说不定我们村地下还会埋藏着什么无价之宝的吧?郑氏祠堂(道光十七年——),在前街东头坐北朝南,上房三间街房三间,老祖宗留下的唯一产业,原址未动,只是街房三间向南原有外走廊,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刮大风”拆去,门前有两棵古柏,比桶粗点,高大威风,也被“大风”刮走,甚为可惜。现在的两棵柏树是北街23世孙郑水勇年栽的,茂盛异常永垂青史。年03月12日植树节祠堂内西边,南北头植两棵桂花树,中间植两棵玉兰树。村北路弯处一棵柏树(看好和西北小庙东西对照),民国二十多年栽的,我刚记事。向北20多米处路西是北街北五院的坟茔,坟中有一大墓上有杜梨树,由南向北展,有十多个墓主,北头有几通墓碑面北,同龄柏树十数株,上个世纪平坟扫去,唯独留下了这一株,珍贵异常,后代子孙要精心呵护,让她庇荫北街庶民百姓人财兴旺,光照千秋。北五院之说,据查族谱,16世孙王谋(谟)系清朝监生,他生了五个儿子在村北地另拔新坟茔,可谓北五院之说。其叔父福长及两子王有(犹)王喜(玺)(系22世孙学智、学勤、学法(学舜)23世孙有福的先辈)均为庠生,伙同王谋都领取清朝俸禄多年,家为殷实富庶,浑砖高大的清朝民居都在此几家(特别是22世孙长军的五间浑砖高大宏伟内插厦的街房,坐北朝南,宽阔的门楼,街房正中四扇阁扇雕花古色古香,前面宽厚的青石台阶大方墩实,院中东西六间阁楼式厢房(遗憾被改建了),连同(22世孙四海)上房五间楼房东西两边通道很具有特色风水,是非常典型的标准化五间式四合院,是县西北域恐怕最少有的规模吧?是我村唯一的珍贵的清朝民居,也是我村的镇村之宝。想建议村委向县级申请,作为清朝文物遗产保留单位标志出来流芳千古,供后代子孙们瞻仰弘扬光大,——是我郑氏家族历史上光荣的见证,光彩的一页。劝慰房主辈辈常住,享受祖宗恩德荫庇光前裕后。——你看刘薛村的清朝民居宏伟建筑保留完好,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权威标志供参观流浏览,甚或拨款维修)。有好事者——董杨门文人董永昌(年生),传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linzx.com/xlxw/9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