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心理疏导广播
一言不合期末考试又来啦!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带着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走进考场,以从容的心态面对考试,1月8日升旗仪式上,学校心理王老师为全体学生开展了一次考前心理疏导广播,下面我们一起来温习一下吧!一、合理期待,适度压力
一次考试结果的好坏并非就此定终生,合理期待自己,既不轻视考试的重要性,也不背负过多的包袱,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抱着这样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和考试,只专注于我们需要做的事情,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做好每天该做的事情,自然而然,我们的付出会有成效。犹如跑步选手,与其背上扛一块大石头去跑步竞赛,其效果远不如轻装上阵、瞄准目标、认真专注脚下的步伐会来得理想。
二、调节情绪,调整状态
负面情绪具有强大的杀伤力,会无端消耗我们的能量和精力,不仅影响到我们学习的效率,更会影响到生活的愉悦感。在考试来临之际,被其他一些琐碎事情影响到学习效果和考试成绩的发挥无疑是得不偿失。所以,一旦觉察到有某些负面情绪存在,需要及时疏导。
三、管理时间,科学用脑
跟随人体的生物钟,有作有息、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了解自己的生物钟特点,然后充分利用效率高的那个时间段,适当分配好学习的内容,在效率高的时间段学习哪些内容,效率次之的时间段安排学习哪些内容,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化的学习效果。
此外,大脑只占人体体重约百分之五,但是消耗约20%的能量。因此如何科学用脑,最大化发掘出自己的学习潜能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我们的注意力持续保持专注的时间比较理想的是,四十分钟至五十分钟;如果持续超过一个半小时,大脑的学习效率则逐渐减缓,进入疲劳状态。所以,学习一些时间之后及时让自己休息几分钟时间,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样学习起来效率会更高一些。
四、充足睡眠,适度锻炼
充足的睡眠是保持大脑清醒很重要的前提条件。一般情况下,一天8小时的睡眠才能使得我们的身体处于良好的运作状态,身体健康,头脑也清醒。如果睡眠时间不足则有可能不但学习效果没法达到理想的状态,连身体健康都有可能受到不利影响。而适度的运动则有助于让身体保持在一个良好健康的状态,因为运动能够加速血液循环、增加输送到大脑的氧气量,让大脑迅速从疲劳中恢复活力。
聪明家长这样处理当孩子每天日夜苦读为了考试做最后的冲刺时,我们家长最应该做的就是在孩子出现各种心理情绪方面的问题时,及时发现并介入疏导,让孩子带着满满的信心进入考场,稳稳地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一、别让关心泛滥
期末步步紧逼,紧张的不光是孩子,连各位家长都像自己要上战场一样,不由自主地和孩子一起紧张起来。有关机构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孩子学习中面临的真正压力,恰恰来自于关爱自己、呵护自己的父母。
孩子在群体中时时处于比较之中,而这种比较使孩子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但在学校里,孩子不能释放自己的坏情绪,不能表现出自己的紧张。于是回到家,他需要一份宁静,他不想多说什么。家长这时就要控制住自己的“关心”,让孩子有独立思考和休息的时间、空间。对孩子的一些情绪反应不必过分地紧张,甚至为孩子创造可以独自一人“哭一哭”的机会,来宣泄他们心中的紧张和压力。
同时,家长可以给孩子心灵的安慰,默默地注视,积极地鼓励,做他们最坚实的护盾。
二、教孩子降低期待
期末越来越近了,有些孩子却觉得心中越来越没底了。复习考试中,有很多题答不上来,成绩不太理想。考试发挥得不好,都会让他们心中特别着急。其实,只要跟着老师的节奏复习,就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那么,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调整节奏呢。首先,家长要让孩子降低自己的期待。根据模拟成绩,家长让孩子确定自己的平均水平,并且在此基础上,浮动大约5%~10%,分数越高,浮动的比例可以适当降低,以此作为自己的中考目标。有挑战性而且通过一定努力能实现的目标,比太难或太易的目标,更能激发学习的动机和提高信心。而如果期望值定得过高达不到,会使孩子情绪低落,产生挫折感,失去信心。
其次,孩子也要学会给自己积极的暗示。比如:“我的基础很好,又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我要相信自己的实力。”还有“我已达到坡底,反弹即将开始,我已做好准备,我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