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有木
由于森林资源稀少和野外动植物栖息地的破坏,中国很多珍稀动植物都处于濒危状态。据初步统计显示,中国处于濒危状态的动植物物种为总数的15%至20%。
据国家林业局介绍,目前中国已有近个特有物种消失,有些已经濒临灭绝。如海南黑冠长臂猿和海南黑熊等大大减少,稀有植物如望天树、龙脑香等濒于灭绝;大象、孔雀雉等野生动物等大为减少,麋鹿、野马、新疆虎等20余种珍稀动物已经或基本灭绝。初步统计还显示,中国有多种陆栖脊椎动物、约种和13类的野生植物处于濒危状态。
保护地球上的每一个物种,是人类的责任。
保护动植物和生态环境,是西林人的使命担当。
校园里那些不起眼的“国宝”们
据我校教师介绍,西林校园内共有植物余种,其中木本植物余种,竹类80种,珍稀濒危植物40余种。
小编愣了,没想到天天你来我往的校园里隐藏着那么多“国宝”。作为一名资深好奇宝宝,小编寻找到一些校园内的珍惜植物物种。
在此,呼吁大家,爱西林,也请爱在西林抚育下生长的一切。
它们都是谁?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01
水杉
形态特征:裸子植物杉科。落叶乔木,小枝对生,下垂。叶线形,交互对生,假二列成羽状复叶状,长1-1.7厘米,下面两侧有4-8条气孔线。雌雄同株。球果下垂,近球形,微具4棱,长1.8-2.5厘米,有长柄;种鳞木质,盾形,每种鳞具5~9种子,种子扁平,周围具窄翅。
保护现状:水杉属在中生代白垩纪和新生代约有6~7种,过去认为早已绝灭,年中国植物学者在湖北利川谋道镇(当时四川万县磨刀溪)首次发现这一闻名中外古老珍稀孑遗树种。据近年调查,重庆万州、重庆石柱县、湖北利川和湖南龙山、桑植均发现余年的巨树。
生长环境:水杉适应性强,喜湿润生长快,北京以南各地均有栽培。
我校的水杉分布:老校区学生宿舍12栋西侧、学生宿舍10栋西侧、国际交流中心西侧、篮球场北侧、西林家属区等
02
苏铁
俗称及特征:俗称:铁树,别名:辟火蕉、凤尾蕉、凤尾松、凤尾草。苏铁科、苏铁属。一说是因其木质密度大,入水即沉,沉重如铁而得名;另一说因其生长需要大量铁元素,故而名之。又名凤尾蕉、避火蕉、凤尾松,多种植在南方,现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苏铁最为出名的是其开花,被称之为“铁树开花”。
保护现状:苏铁,是攀枝花的宝贝与骄傲。在位于西区巴关河右岸的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25万株苏铁堪称世界一绝。
生长环境:苏铁喜暖热湿润的环境,不耐寒冷,生长甚慢,寿命约年。在中国南方热带及亚热带南部树龄10年以上的树木几乎每年开花结实,而长江流域及北方各地栽培的苏铁常终生不开花,或偶尔开花结实。喜光,喜铁元素,稍耐半阴。上海地区露地栽植时,需在冬季采取稻草包扎等保暖措施。喜肥沃湿润和微酸性的土壤,但也能耐干旱。生长缓慢,10余年以上的植株可开花。
我校的苏铁分布:老校区学生宿舍1栋北侧、第一教学楼(A栋)北侧、图书馆南侧、新校区学生宿舍区、西林家属区。
03
贵州苏铁
形态特征:棕榈状常绿植物,树干高约65厘米。叶羽状全裂,长达1.6米,裂片条形或条状披针形,厚革质,无毛,深绿色,叶柄两侧具短刺。大孢子叶多数,密生茎顶呈球形,密被黄褐色或锈褐色绒毛。
保护现状: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贵州特有。年在贵州兴义县箐口、望谟县岩架、安龙县停西等地发现后,采掘者众多,至今未采取保护性措施,野外原生植株逐年减少。濒危种。贵州苏铁是古老的苏铁纲植物的后裔,是在不同生境下新分化出的类群。由于生境特殊,分布十分局限,且因近年来的大量采挖及不合理的利用,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在原来分布普遍的地区,现已十分少见,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贵州苏铁有陷入绝灭的危险。
生长环境:贵州苏铁为中国特有种。分布于贵州、广西,生于海拔~米处。贵州苏铁多生长在侵蚀或溶蚀的河谷山地,地形破碎,坡度较陡,相对高差一般在米左右。由于纬度较低,海拔也低,因此生境中热量条件优越。
我校的贵州苏铁分布:老校区二食堂北侧、足球场东侧、学生宿舍1栋北侧、学生宿舍4栋北侧、第一教学楼(A栋)西侧、北侧、图书馆南侧、西林家属区。
04
五针白皮松
形态特征:常绿乔木,树皮暗褐色,呈不规则薄片剥落,内皮暗白色;冬芽卵球形,红褐色。针叶,成熟球果圆柱状椭圆形,种鳞长圆状椭圆形,熟时张开。种子长椭圆形或倒卵圆形,黑色,种翅具黑色纵纹。
保护现状:特产于我国云南东北部(巧家县)。于年才被发现,是国家一级保护濒危植物,因全世界仅在巧家有分布而得名。4年还有报道指出有34株存活,而其野生种群总数仅剩下31株,是全世界个体数量最少的物种,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十分稀少。
生长环境:生长海拔下限:0米。海拔上限:2米。分布区处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山体上部,介于温暖性针叶林与温凉性阔叶林天然分布过渡地段,土壤为红壤或黄红壤,PH值6—6.5。
五针白皮松常生于海拔2米的村旁山坡。
我校的五针白皮松分布:老校区双亭苑、计算机信息学院(D栋)北侧、学生宿舍1栋北侧。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01
香木莲
形态特征:木兰科,木莲属乔木,高可达35米,树皮灰色,光滑;各部揉碎有芳香;顶芽椭圆柱形,叶薄革质,叶片倒披针状长圆形,倒披针形,网脉稀疏,花梗粗壮,苞片脱落距花下;花被片白色,近革质,倒卵状长圆形,雌蕊群卵球形,聚合果鲜红色,近球形或卵状球形,成熟蓇葖沿腹缝及背缝开裂。5-6月开花,9-10月结果。
保护现状:濒危种。香木莲的材质好,是当地群众所喜爱的建筑木材。森林破坏严重,原产地广西百色的香木莲已被砍绝,现存植株仅零星分布于云南及广西的局限地区。西畴县法斗乡猛后村有一株大树(高30余m,胸径1.4m),群众称为“龙树”被保存下来。林中幼苗、幼树稀见,如不从速抢救,将有绝灭的危险。
生长环境:香木莲生于海拔-m的山地、丘陵常绿阔叶林中。分布于石灰岩山地。分布区地跨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和北热带季雨林、雨林地带,但只生长在垂直带中,山原的气候较为温凉湿润,年平均温18--20℃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如位于海拔约m的那坡,最冷月平均温为10.6℃,最热月平均温为24.4℃,年降水量1--0mm,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以上,霜期很短,有时全年无霜。在石灰岩山坡地岩石裸露、土壤稀少的石隙亦可生长,但以在沟谷或山坡下部、土壤覆盖率较大、土层较深厚的环境生长良好。土壤为石灰岩土,pH值7.0--7.7。
我校的香木莲分布:老校区第一教学楼(A栋)东侧、学生宿舍1栋北侧。
02
三翅槭
形态特征:花红色,开在当年的新梢上,花期4月。果期特长,从5月上旬至10月底,红翅槭老树皮淡褐色或暗灰色,幼枝紫绿色,老枝绿褐色或绿色。单叶对生,全缘,革质,披针形或矩圆状披针形,长7—11厘米,宽2—3厘米,顶端短锐尖,基部楔形,侧脉羽状4—5对,在两面微显著。雄花及两性花同株,组成圆锥花序;萼片5,矩圆形,紫色,微有短柔毛;花瓣5,倒卵形。雄蕊8,子房无毛。
保护现状:原产欧洲,分布在挪威到瑞士,较少。
生长环境:三翅槭耐寒,耐荫能力强,但在光照充足处,结果多,光照不足处,结果较少。
我校的三翅槭分布:老校区学生宿舍6栋东侧。
03
中华猕猴桃
特征名称:猕猴桃科、猕猴桃属大型落叶藤本;幼一枝或厚或薄地被有灰白色茸毛或褐色长硬毛或铁锈色硬毛状刺毛,老时秃净或留有断损残毛;皮孔长圆形,比较显著或不甚显著;髓白色至淡褐色,片层状。叶纸质,倒阔卵形至倒卵形或阔卵形至近圆形,花柱狭条形。果黄褐色,近球形、圆柱形、倒卵形或椭圆形,是中国特有的藤本果种,因其浑身布满细小绒毛,很象桃,而猕猴喜食,故有其名(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华猕猴桃原产中国,栽培和利用至少有1年历史。
保护现状: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大约在北纬23°~24°的亚热带山区,如河南、陕西、湖南、江西、四川、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地区。
生长环境:中华猕猴桃生长旺盛,叶大而稠,、因而对水分及空气湿度要求严格。中华猕猴桃不耐涝,长期积水会导致萎蔫枯死。要求空气相对湿度在70%~80%,年降雨量mm左右。夏季高温干旱,空气过于干燥时叶片呈茶褐色、叶小黄化,甚至凋落。新梢会停止生长。在年平均气温10℃以上的地区可以生长。生长发育较正常的地区,年平均温度15~18.5℃。7月平均最高气温30~34℃,1月平均最低气温4.5~5℃,无霜期-d。中华猕猴桃最喜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腐殖质土和冲积土。最忌黏性重、易渍水及瘠薄的土壤,对土壤的酸碱度要求不严,在酸性及微酸性土壤上生长较好(pH5.5~6.5),在中性偏碱性土壤中生长不良。中华猕猴桃喜光,但怕曝晒。对光照条件的要求随树龄而异。成年树虽喜阴湿,但又要攀缘于树干高处,接受阳光。方能生长强壮,开花结果如强光曝晒,则会使叶缘焦枯,果实患日灼病。
我校的中华猕猴桃分布:老校区田径场北侧。
校园里的珍惜濒危植物还有很多,可能你从它的世界经过,却并不知道它有如此大的“背景”。其实,不论是普通植物,还是这些不常见的珍惜濒危植物,它们都在西林的怀抱里生长,正如你我。
与它们相亲相爱,我们义不容辞。
部分素材取自网络,侵删。
部分数据非最新,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