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在浙江省义乌市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上,大关县被授予“中国筇竹之乡”称号,为云南省首个“中国竹业特色之乡”。
大关县获得这份荣誉,与西南林业大学亚太林学院院长董文渊教授的努力分不开。
地处云南省昭通市的大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自上世纪90年代,西南林业大学一直是大关的结对科技扶贫单位。25年来,以森林培育学教授董文渊为首的科研团队在大关县对筇竹的生物学、生态学、退化天然筇竹林恢复技术、人工筇竹生态高效培育技术与产业化开发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探索总结出筇竹天然林改造与人工林培育成组配套关键技术,一系列成果的广泛推广应用为大关县筇竹资源高效培育、可持续经营和产业化发展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带领大关走出了一条立足本地特色资源的“造血式”扶贫道路。
(奋进在脱贫攻坚路上的竹子专家——西南林业大学董文渊教授)
年2月2日,《中国绿色时报》以“董文渊:潜心筇竹研究走出‘造血’扶贫路”为题讲述了董老师的科技扶贫之路。年7月,董老师被西南林业大学选派到大关县任科技副县长,分管林业和科技工作。上任之初,他在对乡土植物资源的调研中发现筇竹突出的生态经济比较优势,但一直以来,有关筇竹生物学、生态学、退化竹林恢复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却是空白。董老师从零开始,自己研究。研究之初,条件艰苦,他吃住在山上,渴了喝口山泉水,饿了就靠烤洋芋充饥。
经过不懈努力,他的付出换来了丰硕的成果。25年来,他先后完成了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ECBP)“天然筇竹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研究与示范基地建设”专题、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珍稀濒危筇竹保护与退化竹林恢复技术研究”等10多个研究项目。他研究的筇竹低质低效林改造技术在大关县木杆镇推广应用,天然筇竹林竹笋产量从过去亩产不足50公斤,提高到了公斤,实现亩产值元,更好地保护了珍稀濒危筇竹种质资源,加大了资源培育力度,提高了笋竹产量,实现贫困山区筇竹资源与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他还结合科研项目推进实际,不断总结阶段性研究成果,采用现场培训与会议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在大关县举办筇竹实用技术培训班43期,培训竹农和基层干部多人(次);推广应用实用技术,实施筇竹低质低效林改造3.3万亩、人工造林4.6万亩,培育裸根苗、轻基质容器苗万袋(丛)。以筇竹资源为依托,3.16万人稳定脱贫,14.8万余人受益。
为推广筇竹种植,形成产业效应,实现大关县竹林从30多万亩到80多万亩的种植飞跃,今年10月,大关县各乡镇相继召开“一县一品”筇竹产业发展暨退耕还林现场会。现场会上,董老师为老乡们细致培训讲解竹子的规划、选种、栽种、管护、使用等,动员大家齐心协力,培育人工林,实现规模化、可持续的竹笋及竹材供给。
回首过去两年,以董老师团队为代表,西南林业大学为推进大关县筇竹产业发展定战略、谋途径,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年8月以来,围绕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战略目标,织精兵强将和智库专家凝练提出构建“乌蒙源生,至尊筇竹”系列品牌,实施“异地孵化,垂直起飞”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
年9月至10月,董老师带领学校师生和县乡技术人员组成的筇竹产业规划组,对大关全县9个乡镇的竹类资源与产业开发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年11月,率领大关县同志考察浙江竹产业发展情况,并邀请杭州所氏竹业有限公司领导考察大关筇竹资源;
年1月,前往国际竹藤组织和国际竹藤中心拜访联系,协商参展首届世界竹藤大会事宜;
年3月,完成《大关县“一县一品”筇竹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并通过专家论证,西南林业大学与大关县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筇竹研究院正式挂牌;
年6月,积极牵线搭桥促成杭州所氏竹业有限公司在第五届中国-南亚博览会上与大关县签订投资1.亿元的圆竹产业化开发项目协议;参与组织生产的首套筇竹圆竹家具,在首届世界竹藤大会国际馆隆重展出,“至尊筇竹”节杖作为国礼赠送给各国贵宾,参展家具被国际竹藤组织永久收藏;
年7月,协助组织筇竹圆竹家具产品,参展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竹产业博览会,斩获金奖殊荣;指导大关县以“乌蒙源生,至尊筇竹”为主题,申报“中国竹业特色之乡”,并成功入围,实现了大关筇竹“异地孵化,垂直起飞”的跨越式发展目标。
年11月,大关县成功获得“中国竹业特色之乡”的称号。
如今,大关县荣获“中国筇竹之乡”这一殊荣,必将对进一步保护珍稀濒危筇竹资源,带动产业的全面提升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相信随着西南林业大学筇竹科技扶贫、产业脱贫工作的不断深入,将进一步助推大关筇竹资源保护与减贫协同发展,实现年筇竹资源面积上升到54万亩,达到产值68亿元,为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文字材料:亚太林学院
图片来源:亚太林学院
视频制作:昆明在想映画文化传媒
编缉整理: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