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今昔
年的百色
年的百色,与老照片“年的百色”同一视角拍摄
百色,在清雍正六年()以前无名入经传。
雍正七年(),清廷将思恩(今武鸣县)府理苗同知移驻百色,建立百色厅,这是百色得名之始。从此,中国版图刻上了百色二字,并在桂西逐步显出其重要地位。
光绪元年(),百色厅升为直隶厅,统辖恩阳州判(今田阳县)、恩隆县(今田东县)、上林土县(今田东思林镇)、下旺土司(今平果县海城),这是有辖地之始。
民国元年(),百色直隶厅改为百色府,2年()改为百色县。
年,百色县改为百色市(县级),年10月,百色县级市改称右江区,隶属百色市。
百色,是壮语译音,其名称来由有四,当地老百姓公认且广泛流传的主要有二:
一是古代在今百色城大码头水边有块平整的大四方石头,高出水面几寸,是天然的洗衣场,居民常到此洗衣服,壮语称洗衣服为“固色”;而洗衣服的地方处于剥隘河与澄碧河汇合的水口,壮语称口为“百”,“百”和“色”合起来称百色。
二是在古时今百胜街坡射巷西面的坡地有个小寨,叫博涩寨,坡射、博涩、百色同音。外地来当地任职的流官不懂壮语,用译音称百色。两种说法以第一种说法为多。
图为上世纪百色大码头,邓小平曾于年10月22日抵达百色大码头
年的百色大码头
百色建厅翌年,兴建百色城,城区人口约人,城区面积为0.25平方公里,包括今百色市招待所(百色饭店)、百色中学、镇一小、市检察院、市法院(旧址)、市第二幼儿园、军分区、太平街粮店、医院、区武装部、区政府、区交通局等单位及民居。
年10月的百色县老公园
年的百色县老公园旧址,与老照片“年10月的百色县老公园”同一视角拍摄
百色城建有城墙,高约3丈(10米),顶宽约3米,周长3华里又61丈(米),城墙东起今百色饭店东侧,绕过饭店后面高地,过百色中学后面高地(今该校体育场、游泳池),过医院,至右江区政府北面,过今市法院(旧址),东折过右江区交通局,绕经军分区幼儿园过军分区东南面斜坡下今太平街粮店,再东过今人民菜市,往北过今新华书店(中山一路)东侧,上百色饭店至起点相衔接。
城墙两面用大火砖砌成,墙顶铺大青砖,大砖长约45厘米,宽35厘米,厚8厘米,每块重约12千克~15千克,强劳力一次也不过挑4块。砌砖是双羽墙,内墙和外墙之间填满泥土,上面用青砖铺好,可作通道,也可存放一些必要物资。城墙安装东、西、南3门,东门称承恩门,设于今百色饭店东侧城墙处;南门称泰平门,设于今太平街粮店的城墙处;西门设于今市公安局与市法院公证处之间的路口,称怀远门。门高约7米,宽5米,门板厚约10厘米,板面装有大圆顶钉,很牢固。
城墙建好后,墙内称厢内,墙外称厢外。厢内有升平、太平、青龙、中府、后府、营后等11条街巷,胜迹有宝塔;城厢外有大街(今解放街),后增加横街(中华街)、接龙街(今右江区农业银行北面斜坡处)、北胜街(百胜街)等,胜迹有年兴建的粤东会馆(红七军军部旧址)。
城内建筑物先后有(自西向东排列)上排为城隍庙、忠义祠、文昌宫、火药库、青隆街(巷)、镇府(总兵官军营)、文庙、考棚、中府(中营游击)、百色厅署、守备署、神龙庙、马王庙、武庙、庆祝宫、军火库等。下排有火药库、李公井、龙王庙,有水塘、升平街。乾隆四年(),增设巡检司。乾隆三十年(),百色同知为加强城区守备,投资在城墙上新建三座护城堡,因形状弯似月亮,故称月台,供守护兵丁使用。
城区兴建时,在今军分区大门内平地有一座坟地,是韩家的祖坟。为使用此地,官方派员与韩家商议迁坟,韩家财主听说要迁祖坟即表示拒绝,给钱不要,说“这是韩家风水宝地,它永保韩家兴旺发达”。官方经与韩家多次交涉,未达成任何协议。后官方提出:“以地换地。可否?”韩家财主听到“地”字,心有所动,反问:“给多少地?”“你想要多少地?”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官方提出:“你要地可以,我要用黑布把你的眼睛蒙上,原地转3圈,立定后你指向哪方给你哪方土地。”韩家财主想了又想,“如得东南面的那片(约3万亩~4万亩)合算,可成为百色厅的大财主了”,便下决心碰碰运气,答应官方提出的条件。双方在办理好契约书(签订协议)后,双方和证人在场,在坟地边开始操作,韩家财主转3圈后立定,伸手一指,指向城西的凡平村(今建华厂)方向,官方就把这片土地划给韩家,韩家把祖坟迁走。
年12月17日红七军百色保卫战那毕渡口战斗遗址
年的那毕渡口
古城墙建成后,历经风霜,饱受袭击。
咸丰三年(太平天国三年,公元年),在天地会活动和农民起义军影响下,土田州冻罡村陈兴富率部千余人围攻百色城,因城墙高门固,遭厅兵抗击,围攻月余不克败走。
咸丰五年(太平天国五年,年),百色古城南门(泰平门)附近城墙被洪水冲塌丈(米)。事后由百色厅署同知庆龄筹款修复,并在城墙上新建城垛个,供兵丁守备使用。又在今大码头斜坡处兴建炮台一处,作渡口防卫。后在大码头斜坡建一座迎送亭,凡新任官员上任,旧官员卸任,均在此迎送。如有为民做好事而犯上司被解卸的官员,官方不予送别,百姓却自动到此送行。因而迎送亭为官民活动场所之一。
年6月红七军回师收复百色,
图为南阁亭战斗遗址
年的百色南阁亭
咸丰十年(太平天国十年,年)2月24日,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部将石镇吉、石镇常率部数万人马,围攻百色厅城,百色厅署、镇府(军营官府)派兵丁据城固守,石部多次围攻不进,于二月二十七日,派兵在东门(承恩门)城墙下挖洞,用棺材装火药爆破城墙,炸塌东门右侧城墙10余丈(30多米),太平军涌入城墙内,厅兵冲上,双方厮杀,血流成河,死伤无数,太平军石镇吉部不支退出。在城外的石镇吉部继续围城,并谋划第二次攻城。3月初一日,石镇吉利用清明节和壮族歌节将到的机会,在城东搭台唱大戏,锣鼓喧天,熙熙攘攘,非常热闹,以此麻痹厅官;另一方面布置人员在夜间第二次挖东门城墙脚下,打算继续用炸药攻城。但这密计被在百色经商的广东新会人探知,向百色厅官告密,官方得知消息,即安排兵丁在护城月台周围砌灶,用牛耳镬(最大的铁锅)装满桔水糖(榨甘蔗的废水,可作酸醋,可提炼酒精),用柴火把桔水糖烧滚开待用,等太平军炸城后冲入时,在城墙上将滚汤的桔水糖淋下,烫伤太平军;其次令兵丁将木条杂物搬上城楼,待太平军炸城时向缺口处抛下木条杂物,阻止太平军入城。3月初二日,太平军又在城东门用棺材装炸药第二次炸城墙,炸开了个大缺口,太平军蜂拥而入时,百色厅兵丁在城墙上将滚烫的桔水糖倒下,把冲入缺口的太平军烫伤,继之把杂物抛下,塞在缺口里,阻止了太平军进攻的步伐。石镇吉第二次攻城告败。此时,百色厅同知陶兆恩、右江镇总兵官富顺探知太平军内有人想刺杀石镇吉,便决定在3月15日率部出城袭击太平军。16日,太平军战败,石镇常在率部向上林(西林)方向撤退时,在茶塘村被团总李汝昭杀死,石镇吉父石龙泉、兄镇高、镇奇、弟镇发、养子均战死。石镇吉、陈于麟、黄贵生议计欲回庆远与翼王石达开汇合,于22日行至安定土司匹夫关时,被土司潘梧阻挡,双方厮杀后石镇吉部战败,镇吉等被俘,后死于桂林。镇吉余部由勇广依带领北走西林,今在西林、安定一带有些村屯讲客家话的村民,就是当时离开太平军部留下定居的。
太平军百色城之战结束后,百色厅同知为“奖励”告密人,将百色城的烟丝业生产权划给新会人经营,作为专利,并刻石碑立于大码头,以保护新会人的烟丝生产权不受侵犯,此专利至民国初年才被打破。
清同治至光绪年间,百色古城墙因战乱和年久失修,逐年坍塌。
图为百色石龙码头旧址,年红七军筹运军粮到百色石龙码头
年的百色石龙码头旧址
进入民国年间,军阀混战,百色城多次发生战斗,以城墙作堡垒,加速了城墙的崩溃。民国25年()6月1日,李宗仁、白崇禧与广东陈济棠联合发动反对蒋介石,开展抗日救国运动(称两广事变、“六一”运动),将第1、4集团改称“中华民国国民革命抗日救国军”,白崇禧下令时任百色区民团指挥官苏新民、百色县县长罗福康拆除旧城墙,将大砖头分别运至百色城西南山坡、马鞍坡、探鹅岭、后龙山、恙园坡等处修筑碉堡,防御蒋军攻击,百色古城墙从此被大部拆除,剩下一些墙脚砖被居民挖出使用,惟有大西门城楼较高且危险,无人敢爬上拆除,保留至年,后修筑百色至阳圩公路时拆掉,今市法院旧址建楼时大西门已全无踪影。20世纪70年代百色中学修建游泳池时,挖池基还挖出部分古城墙脚大砖,用作砌池边墙使用。至今,古城墙已成为历史话题。
图为兴隆桥老照片,年6月红七军回师收复百色曾在此战斗
年的百色兴隆桥头遗址(位于今爱新街)
百色城又名鹅城,别名从何而来?是有来历的。
据说,在百色建城前,有一地理先生从外地沿“龙脉”寻找风水宝地至今百色后山眺望,发现百色古城池地盘似鹅,便惊诧地叫起来:“天鹅飞到此下地饮水,宝地也!”地理先生的发现很快在当地附近村民中传开,也有不少人上后山眺望欣赏,果然旧城池地形似鹅。发现天鹅下地饮水后不久,该地理先生因病辞世,村民把他葬于鹅城西北名的高山上。地理先生姓甚名谁,无人知晓,但地理先生生前很喜欢吃鹅肉,村民在每年清明节时,挑生鹅到坟地边宰杀,煮熟后祭拜地理先生,久而久之,民众称此山?鹅岭(粤语),当地流官画地图时感到写?鹅岭不妥,改为探鹅岭,故官书一直沿用探鹅岭一词,而民间仍流传称之?鹅岭。
百色从建古城起至今,历经10个朝代,总面积从0.25平方千米扩大到3.62万平方千米,人口从人增至.63万人(年),建筑物由多为茅草房变为楼房,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工农业生产昔非今比,人民收入和生活已从只求吃饱到变为吃好,从“出门骑着‘凤凰’走,坐在家里看全球”变为“出门坐着‘的士’走,家里电脑联全球”。百色在变化,百色在发展,“龙山腾龙龙腾山,百色百变变百色”已成现实。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