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会永远不知道在厦门岛南部的许多人称为“东坪山”的群山中,存在着如同桃花源一般的小山村。
〔思明区莲前街道西林村东山社〕
很多厦门市民口中的“东坪山”,即厦门岛南部的大片群山的正确名称应为洪济山,东山社正坐落于洪济山的山坳中。东山社的东面是洪济山也是厦门岛最高峰云顶岩,西面是碧岩山,西北有无尾塔山,西南是观音山(不是环岛路的观音山,同名)。因位于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的缘故,且远离城区,交通不便,东山社并没有发展出城中村的形态,田园山村的风貌肌理数十年如一日,没有太大变化。东山社是全厦门岛海拔第二高的村庄,虽东临岛内最高峰云顶岩,但村内民居平均海拔基本都在一百三十米左右,而隔壁的东坪山社基本都在海拔一百八十几米的位置是厦门岛第一高村庄,关于东坪山社后面会介绍到。
云顶岩远眺东山社
桃源胜地
快成熟的龙眼
时常有骑行者拜访
民国《思明县志》记载当时东山社的地瓜品质是全厦门最好的。
不知何时由云顶岩路经东山水库通至村内的土路换成了沥青路,村内福山宫的庙口池塘上也新修了戏台,偶尔也会有几栋修缮加盖重新粉刷的民宅,但是整个村庄却仿佛与外界的时空隔绝。从城区上山进入村庄内,仿佛瞬间穿越进入了平行时空,在那个时空里,整个厦门岛除了西南部的中山路一带的老市区,剩下的地区皆是如同东山社的农村风光,而东山社正是两个时空的交汇点。
民宅
农田,远处是云顶岩寺
爬山游玩的市民在向村民购买蔬菜
民宅
布满植物的池塘
耕
读
土地庙
民宅
民宅
民宅
山顶碉堡,天晴时远眺可望到金门
东山社的村名“东山”来源于东山社最早开基定居的居民——来自莲坂《莲溪堂》叶氏的一支叶氏族人所取,因该地位于莲坂村东部的群山中,故号东山。为了与湖里区的同名村庄区别,本村亦称“大东山”,湖里区的同名村庄则称“小东山”。
东山社所处地最早有可能是莲坂的叶氏族人用于安葬逝世宗亲所选的坟墓地,据老人回忆,今天的东山水库与其他许多修坝拦截溪流形成的水库不同,东山水库是在溪谷中人工开挖建成的,而这篇溪谷畔昔日曾有大片的坟墓,今天水库沿岸的观音山路边仍有几座古墓,水库边也有许多古墓的遗迹。明初,叶伯颜之孙叶广祯一脉迁居此地开基,后逐渐形成了东山社,今东山社的叶氏族人确是有些守墓人后代的意味。
叶公伯颜墓,叶伯颜是莲坂、仙岳、西郭、枋湖、东山等地部分叶氏族人的共同祖先,是厦门历史名人叶普亮的祖父。
伯颜墓
东山水库
东山水库
坟墓遗址上钓鱼的市民
坟墓遗址
坟墓遗存石材
水库旁的地藏王菩萨石碑
据长辈们讲:自莲坂《莲溪堂》叶氏第十三世广祯公开基东山起,经过十几代人的艰辛努力,东山社已达到相当的发展,以明朝至清朝中期最为兴盛,曾经发展到拥有三百多户,千余口人的大村庄。其主要生活来源:一是耕种四、五百亩山地薄田,二是开采加工石器出口创汇。三是依靠侨汇资助生活。从那遍布整个厦门岛中心的大小山梁沟坎的层层梯田,从那曾经高挂在祖祠上的六块状元、进士牌匾以及祖祠门口竖立的两对旗杆石,和分为青山顶、鸟蒙、过溪的三个村落,足可有力的证明:先辈们为村庄的发展付出的艰辛劳动和所创造出的辉煌业绩,以及昔日的人丁兴旺。
可惜的是,到了清朝末年(距今一百多年),东山社突然天降横祸,惨遭瘟疫(老人们称之为“阴反”)的摧残,人口死亡极大,村庄几乎毁灭。在那朝廷腐败无能,国家极贫积弱,医疗卫生十分匮乏的年代,疫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及时的救治,至使许多生命被瘟魔吞噬了。一个人丁众多、兴旺沸腾的村庄,顷刻陷入了阴霾四起、哀声凄切、炊烟断绝、鸡犬不闻的悲惨境地。当时幸免罹难的宗亲,大部分匆忙逃往海外谋生,一小部分急忙避往禾山各地的亲朋好友家暂居。东山社顿时空无一人,犹如死谷一般,从此一蹶不振。
惨遭劫难过后两三年,有那么十来户二十几口叶氏族人毅然回到家乡,东山社才又有了炊烟。这些大难不死的人们,忍着悲痛相互帮扶着,顽强的在先辈们开垦的土地上继续耕耘生息。
同时,罹难后的东山社也如凤凰般浴火重生,开始源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上世纪二十年代许多来自莆田、泉州、漳州等地的百姓为了谋生发展,陆续来到了禾山,其中有张、郑、陈、姚、林、周等姓的百姓来到了东山社定居,逐渐形成新的东山社。新的移民与幸免尚存的叶氏族人共同和谐生活、耕作,村庄的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发展,残垣断壁旁建起了新的民宅,破旧的福山宫再一次出现了不断的香火,得到了修缮,村社内终又恢复了昔日的宁静与安逸。
福山宫:
福山宫位于东山社村中央,供奉正神“池府王爷”。东山社福山宫乃由莲坂叶氏明初时繁衍东山,由元威殿传炉而来。清末年厦门发生瘟疫,东山社是重灾区,东山四社百姓为避瘟疫迁居各方,使福山宫具体建造年代无法考证。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厦门谋生的莆田、泉州、漳州等地百姓陆续到东山社定居,形成新的东山社,村民仍到村中庙宇福山宫拜祭池王爷。年初,村民姚光明、叶亚福、郑培育发起重修福山宫,村里、村外信众群起响应,年底,福山宫新宫落成,雕梁画栋,气派非凡。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福山宫都要举行祭祀活动,散居各地的东山社村民和其他外乡信众都会回乡参加祭祀活动。
福山宫,见证了东山社由兴起到繁盛,到毁灭再到浴火重生
福山宫戏台
福山宫
福山宫池府王爷出巡旗
福山宫匾额
福山宫香炉
福山宫屋顶
福山宫屋顶
戏台上钓鱼的村民
戏台上钓鱼的村民
东山叶氏祖厝:
据族谱记载:厦门《莲溪堂》叶氏从开基祖文炳公起,经过十三郎公—元潾公—六郎公—三十九郎公—四十七郎公—五十八郎公—逊功公—万八郎公—秦叔公—伯颜公—尚贤公—第十三世祖广祯公才从莲坂迁往大东山开发,建立村庄、繁衍后代。
祖厝即为宗祠,东山叶氏祖厝,位于福山宫东侧隔两座民宅的位置,坐东北朝西南,内有莲坂《莲溪堂》叶氏十三世东山叶氏始祖叶广祯的香位。原祖厝的主体建筑和戏台,以及大片的庭院和储藏间,总建筑面积约有一千多平方米。祖厝内供奉着祖先的神主牌位,高挂着壮元、榜眼、探花和进士共六块牌匾,祖厝堂口摆着一对石鼓和竖立两对旗杆石,可谓辉煌壮观,史册和族谱均有记载。遗憾的是这座始建于明朝,在厦门和台湾以及东南亚华侨中颇具影响的历史文物,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土改时被划为公有财产。在公社化大办食堂时,祖厝内的神主牌位和牌匾全部被清除焚毁,殿堂和庭院充作集体饭堂;食堂散伙后,被改为仓库;后又改为蘑菇房种养食物菌;戏台和大片的庭院也被他人占位己有,搭盖私房。由于祖厝被集体长期占有,而且有用无修,致使梁柱腐烂,房顶全部坍塌,仅存四堵残墻断垣摆在村庄内。近年来,台湾省宗亲和海外侨胞多次回乡寻根祭祖,每当看到祖厝的破落状况无不摇头叹息、扫兴而去。叶氏族人也在四处奔波,希望能修复东山叶氏祖厝。
祖厝正门
祖厝前厅
祖厝正厅,屋顶已经坍塌
正厅内部
祖厝墙体尚存
东山社云顶岩圣母殿:
民国初祖籍莆田等地的姚、林、周等百姓陆续迁入东山社的同时,亦带来了源自莆田的妈祖信仰。
东山社云顶岩圣母殿,位于云顶岩半山腰,始于年,由本村林、姚、周三姓弟子到西山社(位于今万石植物园内,村庄今已拆迁,村民被安置进金山西里)奉请“天上圣母”金身,回东山社奉敬在姚姓弟子家中,供众信徒参拜,后因“天上圣母”显灵托梦给林姓信女,要在此圣地建起神庙。经林姓弟子提议,众信徒一致同意在此修建妈祖庙,建成后香火兴盛。年由于十四号台风正面袭击厦门,庙宇受到严重破坏,年圣母殿新殿重建落成。
圣母殿
圣母殿内天井
附近的小土地庙
圣母殿远眺东山社
云顶岩寺:
云顶岩寺座落于厦门市思明区洪济山主峰云顶岩,为厦门岛上最高峰。本寺始建于晚唐时期,根据民国“大乘月刊”记载云顶岩寺拥有“菜地约一亩,其山地顶至观日台,下至东山乡田埂,南至茂后宫,北至赤岭为界。”前政府存案并出示保护可考。
厦门岛内最早的八大景之首“云顶观日”,是由‘观日台’、‘留云洞’、‘云顶岩寺(方广寺)’和厦门岛内最早纪年的摩崖石刻‘天际’等三十余处摩涯石刻群组成。除观日台外,其他三个重要部分都处于云顶岩寺内。该寺原为中国佛教禅宗支系曹洞师徒传承住持的道场。年4月日军占领厦门,云顶岩也进驻日本兵,本寺住持觉仪法师本寺院为日军的烧杀掳掠野蛮无理而气愤,遂自灭以殉。解放后,由妙轮法师住持。年间,该寺僧人合并南普陀寺後,由其他部门管理。改革开放后,年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厦门市政府为云顶岩寺办理了房产证和土地证,产权归于厦门市佛教协会。
年厦门佛协指派释慧镜(白进益)自筹资金重修云顶岩寺。寺院建成后,由于释慧镜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东山社的叶亚福、黄阿宝、张发治等居士暂时帮忙管理云顶岩寺。
年由释慧镜推荐,经厦门市、区民宗局、厦门市佛协认可备案,由毕业于闽南佛学院释宽恒法师接管云顶岩寺。在市、区民宗局、市佛协的关心支持下,云顶岩寺慢慢恢复了佛教道场的庄严。
云顶岩寺新貌
云顶岩寺残壁
龙门,相传是宋末文天祥带宋幼帝逃难路过时所刻
天际,是厦门岛内最早纪年的摩崖石刻
国防第一
天台
石刻
石碑
原寺庙残存建筑材料
原建筑材料
石碑
残壁
“东旭耀辉家宅皆兴旺,山川毓秀子孙皆贤达。”——东山社福山宫门联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让更多人知道[厦门禾山公社]
如果您有好的图文信息、有意见和建议、有意咨询了解可添加添加作者5
文章已于修改白癜风皮肤病专科医院白癜风皮肤病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