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县城东较场为抗日英烈建立纪念碑,远处山岭上的古塔为水西塔。
水西塔下,青年们在西林河游泳。
龙门县城南门古渡口,远处是水西塔。
龙门县政协编撰《龙门文史》第一辑,封面用了水西塔的照片,这是一张摄于建国初期的照片,让人们窥见明代古塔的雄姿。
虽然现代楼房鳞次栉比,但大多时候,一座古塔依然主宰着人们的视线焦点。在龙门县城东南方向芬塔上,水西塔巍然矗立,不论从那个方向取景,水西塔总是最积极的抢镜者。
民谚云“未到龙城先见塔”。这座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建成的古塔,于年被拆掉,然后又于年原址重建落成,命途曲折。不过,这并不妨碍它成为龙门人的一座古塔。关于水西塔的旧诗文和旧影像,也为人们留下了沧桑岁月的痕迹。
“未到龙城先见塔”
塔,原是佛教建筑,起源于印度,又称“浮屠”。塔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建筑和世俗生活结合,演变成各类风格不一的中国塔,如楼阁式塔、亭阁式塔、密檐式塔,成为传统建筑艺术的奇葩。
明代,全国掀起了建塔之风。明代,风水之说盛行,建塔成为勘山理水、补地势、镇水患、引瑞气的重要手段,人们认为,建塔或补山脉气势之不足,或镇河水奔泻之凶险,还能借此祈祷水土平安、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广东现存的古塔中,风水塔占大多数,其中尤以明万历年间修建的最多。
惠州建塔之风与全国同步,惠州人熟知的泗州塔是在明代重建的,文星塔也是建于明代,且都是万历年间的事情。在龙门,涌现出水西塔、功武塔等风水塔,其中,水西塔位于县城郊外,功武塔位于龙门大姓廖氏功武村,都是增江畔著名的风水塔。不同的是,建水西塔属于官方行为,功武塔则是大族荣耀。
龙门人最熟悉的水西塔,位于龙门县城东南芬塔山山巅,是一座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修建于明万历年间。据清咸丰元年()《龙门县志》记载,水西塔由龙门知县张述龄于万历三十二年()创建,六年后,即万历三十八年(),水西塔在知县邓汝楫手里建成。
增江上游西林河,从龙门县城北面而来,自西向东绕城而过,然后再折向东南方向。“七级浮屠”水西塔,位于西林河自西向东南的转折处,镇住风水,仿佛龙门县城的华表,成为龙门县城的一道美丽风景线,因得“未到龙城先见塔”之誉。
“直上浮图百尺巅”
水西塔建成后,吸引不少文人墨客登塔吟诗,抒发情怀。明天启辛酉年()拔贡、龙门人徐宇涵登塔极目,县城秀丽风光尽收眼底,随后赋诗一首:“直上浮图百尺巅,飘飘如在九重天。望穷沧海一杯水,目极罗浮半点烟。四面风云欣入抱,八方星斗俨齐肩。也知攀桂无难事,伸手依稀到月边。”望穷沧海、目极罗浮,还“伸手依稀到月边”,这种灯塔浪漫主义,可以跟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观瀑浪漫主义相媲美。
另据清咸丰《龙门县志》记载,在描述“浮屠”水西塔的建设始末后,还录有增城明代著名文人胡庭兰的诗歌,诗云“雁塔新成万历间,一支文笔插云烟。高登几级眼千里,长啸一声身半天。秀气遥凌霄汉外,祥光常伴斗牛边。秋风渐近题名处,努力前途快着鞭。”
实际上,胡庭兰卒于万历九年(),终年74岁,其仙鹤之年,距离龙门水西塔落成之年尚有19年,胡庭兰不可能在生前登临水西塔和写诗。可能是胡庭兰在龙门的知名度太高,以致误传他到过龙门水西塔和留下诗篇,于是连清咸丰《龙门县志》的编撰人员也穿凿附会,将胡庭兰诗篇张冠李戴。
这首龙门人熟悉的、以为是写给水西塔的诗,其实是胡庭兰看见自己倡建的增城雁塔落成时写就的,时间为明万历二年()。尽管有误会,却不失常理,皆因胡庭兰在龙门声名隆隆。“秋风渐近题名处,努力前途快着鞭”从增城传出,数百年来,一直是龙门人挚爱的座右铭。
塔基藏有黄金珍珠等
数百年来,水西塔以其优美的身姿,战胜了世人的挑剔眼光,然而,却躲不过上世纪70年代一场运动的盲目之风。年,可以称为“塔殇年”,不管是以建防空洞需要砖石的名义,还是以“破四旧”的名义,全国各地的古塔纷纷倒下。比如,惠州文星塔被取砖建防空洞,轰然倒塌。
年秋,龙门县龙城公社发动民工拆除水西塔,得砖10余万块,用于建筑公社农机厂围墙和公社会场。据相关资料记载,民工拆毁水西塔时,发现塔基埋藏有黄金1块、珍珠1颗、铜镜1面、宝剑2把以及明代以前的古铜钱一批,但最后这些文物都下落不明。
当地流传着一则神奇的故事。民间称,水西塔所在的芬塔山下,后来拦西林河建设水电站,工程人员在堤岸施工时,看见一条巨型白鳝,吓得丢魂落魄,后来该白鳝不知所踪。人们相传,这是水西塔镇住的怪物,水西塔被拆,白鳝得以逃逸。
传说毕竟是传说,但这为水西塔平添了几分神秘。
重生
原地重建两年落成
卓尔不群的水西塔,在龙门的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厚的烙印。龙门人没法忘记,也很快反思拆塔行为。
水西塔的重建速度算是较快的。年6月1日,龙门县委、县政府在芬塔山上举行重建水西塔奠基仪式,后因经费问题未解决而停工。到年7月,才正式在该塔遗址上复原兴建,工程年完工。
复原的水西塔平面为八角形,钢筋水泥框架结构,外观七级,塔内连暗层共13层,总高即地面至铜针高度为43.71米,塔体呈朱白色相间。塔首层东面开1塔门,2层以上东西南北面各置1拱门,其余各面都是些假门。楼梯与其他古塔相似,都是从首层塔门右壁中间穿壁而上,每面塔檐上、下以狗牙砖叠涩出挑,中间置黄琉璃瓦、瓦当、滴水。檐角向上微微翘起成尖状,檐角下悬共吊56个铜铃。
白天,水西塔巍峨壮丽;晚上,塔身灯光闪亮,犹如“灯塔”。多年后,水西塔又继续庇佑龙门。
今天的水西塔是重建物,要看它原来的样子,只能靠旧影像了。旧时,龙门县城建筑不高,所以,当时的照片,很容易将水西塔纳入其中。年9月,龙门县政协编撰《龙门文史》第一辑,封面用了水西塔的照片,这是一张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照片,照片中,水西塔虽历尽沧桑、塔身破损,但雄风犹在、英姿逼人。
本版文图《东江时报》记者侯县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