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来县志人物传略选刊

《惠来县志》人物传略选刊

方骥之

方骥之(?~),字德振,号文邰,惠来都人(原籍福建莆田)。从小勤奋攻读,深受儒学薰陶,有“生以救时,死以明道”之志。生性豪放耿直。   宋淳熙十年()以荫生授潮阳县尉,不久改任县丞。在职期间,廉明正直,克己奉公。曾因公务到惠来都,见其地平畴沃野,遂教当地人民开拓荒地,得田数百顷。宋庆元三年()奉调东莞任县尉,潮阳人民多方挽留,不得如愿,乃刻“去思碑”以记怀念之情。   抵东莞,正值盗贼蜂起,掳掠烧杀。民众惨不堪言。为民安宁,不顾年老,亲率兵马挡贼。有人规劝他,若亲自上阵,恐遭不幸。他回答说:“我本布衣,食天禄,家世官。於国,虽死无憾,何惧焉!”于是上阵,力战群贼,终于战死于阵。   事后,监司奏报朝廷,朝廷赐封他的长子份(孟全)承袭父爵为迪功郎。子扶榇归潮后,定居惠来都。骥之遂为惠来方氏之祖。惠来置县后,祀为乡贤。

陈梦龙

陈梦龙(?~),字五斋,南宋大坭都江心村(今潮阳县田心村)人。少有大志,讲求气节。宋开庆元年()考中进士,任湖北石首县主簿。曾向朝廷陈奏改革州府司法的建议。职间,元兵逼境,在御敌问题上,与守将意见不合,弃官归家闲居。景炎元年()九月,元军进攻福建,宋帝赵罡及卫王赵呙等逃上海船,传檄召集各地义兵勤王。陈梦龙献出全部家财,作为粮饷,募集数百壮士前往救援。

他奉命收编潮州一带各种地方武装,但遭到剧盗刘兴及陈懿(宋都统,于景炎二年八月叛变降元)兄弟五人(称五虎)的抗拒。遂与众乡绅敦请少保文天祥率兵至潮阳制服抗拒者,再招抚余众。祥兴元年()十一月,文天祥于和平斩刘兴,攻陈懿。懿逃走,充当元军都统帅张弘范的向导,引元兵抄捷径突袭已移师海丰城北五坡岭的文天祥部。文天祥不幸被俘。祥兴二年()正月初六日,陈梦龙为救文天祥,伏兵于海口,伺机截劫,抢救不遂,梦龙战死于古堤上。

胡禄

胡禄(~)字则万,号万山,元代潮阳县大坭都荆陇村(今仙庵镇京陇村)人,为荆陇始祖胡道夫(漳州东山人)第八代孙。   胡禄少时,即熟习武事,才略过人。元至正十九年(),四方大乱,寇盗纷起,焚烧劫掠,荆陇众乡困于兵燹,因共推胡禄为光华寨长。胡禄攻抚相兼,群盗颇多解散,一方赖其保障。曾与元军激战于靖海一带,也曾被元军围困于金刚髻山上,但始终保存实力。元军屡剿不逞,遂以广东道都副元帅的封号进行招安,禄义不就职。   胡禄为光华寨长时,潮阳港头乡张刘二姓被盗贼围困,形势危急,越境请救。胡禄率众解救,亲冒炮石击贼,其围立解。二姓感激,尊为“胡寨官”,为立祠塑像存祀至今。但在惠来都东福、华翁两村,却因遭光华寨众洗劫杀害,则骂胡禄为盗贼,仇恨不已。是非功过,各有评说。   明太祖统一海内,诏赏功能,宣禄诣阙拜封。禄奉召赴京,中途卒于福建延平。洪武二年(),朝廷追赠禄为嘉议大夫同知广东道宣慰使司副都元帅。明征虏将军右丞相徐达为其题赠“保障一方”的匾额。

唐兹成书法作品:

毛泽东同志《七律·长征》诗一首

唐兹成书法作品:

龙腾华夏

林逊

林逊(~),字文敏,号志宏,明代潮阳县酉头都狮石里(今周田镇狮石村)人。祖林盛原籍福建莆田,宋时任潮阳县尉,子孙落籍于此。林逊为盛的第九代孙。   青年时期,他曾在铭湖岩石室潜心攻读,石室中曾刻他的诗句。后来,他到潮州,与杨璧一同师事蔡希仁先生,向他学习古文《尚书》经义,还潜心研究当时的社会政治,蔡希仁称赞他为匡时济世之才。明洪武十七年()诏复科举,林逊即举于乡,第二年()捷中进士(明代潮籍进士自逊始)。这时他仅二十四岁。   建文二年(),林逊受命为福建闽县丞。时遇饥馑,他及时上报朝廷,请求赈济,灾民因之得全活者甚众。其时恰遇户部右侍郎夏元吉充采访使,巡视福建。林逊救灾政绩遂为夏元吉所赏识。永乐元年()夏元吉任户部尚书。这一年林逊跟郡吏们一同人觐,得到敕命封奖。归来之后,又上书请求加强沿海捕鱼之禁,朝廷也优诏褒答他。为官四年,病死于任上。朝廷晋升他为福清知县的命令到达之时,已来不及拜受。卒时年仅41岁。

詹一惠

詹一惠(生卒年不详),字养吉,号正迪,明时酉头都荣锡里(今前詹村)人,后移居惠城(今惠城镇西二村)。   明代万历七年()选为贡生;万历十年()考中举人。授江西上犹县知县后,改任广西北流县知县。北流县位于勾漏山南麓,明时属郁林郡,是较难治的地区。他一到任,就有次序地进行各项改革,修建学宫,疏浚城河,受到官民敬仰。上官荐其廉能,可是他秉性高洁,坦诚率直,不想再做下去,在职不够三年就告请回家。   万历三十六年()他与惠来知县游之光,-《惠来县志》,并为县志撰写序言一篇。主要著作有《三礼约言》,用以匡正败坏的风俗。另有诗文两卷。

翁延寿

翁延寿(~),字康静,号仁寰。明代惠来县惠来都华翁里(今华湖镇华翁村)人,后移居惠城翁厝城脚。祖父翁南泉为惠来巨富。   延寿天资聪明,才思敏捷,少年读书,在学生中总是名列前茅。万历二十二年()考中第十名举人。万历三十六年()他受聘与惠来县知县游之光编修《惠来县志》,并为县志撰写序言一篇。   万历四十年(),年四十九岁,授任为上饶县知县。上饶是江西省广信府首邑,当吴、楚、闽、越孔道,地属要冲,民性强悍,难治。延寿到任后励精图治,抚慰人民,先后进行各项建设,兴利除弊,故以贤能闻名于世。院司报请吏部重用。天启四年()延寿年61岁,升江苏省扬州府同知。他一到任,就查核军队员额,筹备足够粮食。在扬州任职五年,政绩卓著。他两处为官,都在富饶之地,而他却能谨慎从事,清廉自持。崇祯元年()朝廷转任他为福建盐运使司同知,他不仕归家,行装箱子里,唯有图书画卷而已。   抵家后,他在东山山脚下,筑一书房,以文史自娱,与官吏断绝交往。崇祯十四年()三月三十日逝世,终年79岁。举祀乡贤。

《惠来县志》一书

《潮汕百科全书》一书

惠来县史志学者方良坤与唐兹成.2.14.

方良坤(-),字逢茂,惠来县东陇镇东陇村人,出生于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年6月参加工作,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多年笔耕不辍,不断探研潮汕历史文化,多篇文章在报刊发表。

年12月至年11月参加惠来县地方志办公室第一、二轮《惠来县志》编纂工作,被聘为特邀编辑,参与《潮汕百科全书》(全书万字)一书撰稿,撰写惠来县各镇及乡村概况。

朱嘉璟

朱嘉璟(~),字瑶水,明代龙溪都巨镇里(今隆江镇凤红村)人。嘉璟六岁就学,自幼笃志攻读,长益勤。年十四岁,每试辄冠诸生。万历三十四年()中丙午科举人,时年十八岁。   崇祯六年()嘉璟四十五岁,授任为贵州都匀府推官,代掌长官印。适当地苗民背叛,贵州巡抚朱燮元知璟有才能,委到苗地平乱。璟至苗地,访问民情,陈说利害,使苗民心服,解甲投诚,乱遂平。朱燮元上报其事,以功升江西南安府练兵同知。抵南安任时,适有白莲教密密教主横行都邑,攻城掠地。虔州(今江西省)巡抚解之良招南安兵征剿,派璟督兵杀贼。斩获甚众,事平优奖。   崇祯十二年()流贼寇关甚急,朝廷命四省官兵进剿。解之良仍委任嘉璟为监军,扼守湖口(今江西湖口市)。因粮饷不继,调回。不久,因劳瘁乞休。嘉璟在职七年,爱民抚兵,离任之日,郡民拈香送别。归田林居二十九年,益敦素风,人咸矜式之。清康熙七年()卒,终年80岁。

唐以典

唐以典(生卒年不详),字耀璧,龙溪都港子美里(今隆江镇孑L美村)人。品性孤高,不喜奔走钻营,潜心教学,注解经书。很多人都拜他为师。   天启二年()应荐为恩贡。初考州通判(从七品),因待选时间过长,愿降级请改选为县丞(正八品)。不久,授上海县县丞。在县丞任内,他廉洁自持,认真清查每年应缴漕粮和白粮数额。漕粮是地丁税外,京师向-各省额外征收,要求漕运京师食用的米、豆等实物;白粮是白米粮(包括粳米、糯米),要求运往南京内府食用的粮食,关系重大。但由于以典十分重视,认真查核,杜绝-,防止奸人作弊,结果既减轻了上海县人民负担,又减少了朝廷运输费用。   任满,朝廷升他为南京中都卫参军(从七品),以典即要求致仕。辞官归,恩赐晋阶,两袖清风。家居庭训甚严。子孙皆名书生。寿71岁。

孙克家

孙克家(生卒年不详),字贞裴,酉头都华湖里(今华湖镇会美村)人。明万历至清康熙年间在世。   克家为人好古,品行高尚,博通群书。他家世传毛诗,但他对别类经书,也多有自己的见解。他最喜欢的是《离骚》与字书,特别喜欢用古字奇字,人们多看不懂。他从青年时开始,就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至清顺治八年乡试,他的考卷被评为第一,不料竞名落孙山,可是他却不以为意,回家绝无愁叹之声。这一年恰有恩科,他被选为恩贡。   自清顺治八年()乡试落选以后,克家就绝意仕途,依靠教授生徒过活。生活虽然艰苦,但他友爱诸弟,看到他们种田生活不能维持,便将教书收入,一半分给诸弟,一半购奇书。晚年竞遁迹山林,与樵牧为伍,凡三十载,不问世事,享寿77岁。

张经

张经(~),字虚舟,龙溪都船场乡(今隆江镇区内)人,后移居惠城。   张经七岁时,得其祖母讲授圣谕六箴,自幼好学不倦,及长淹贯群书。为人从容恬雅,有师德高风;关心桑梓,不遗余力。   顺治二年()南明隆武元年,林学贤率众围惠来城三个月,城中粮断势危,张经尽倾家资,开仓献谷,发动邑人煮粥,使守城军士饱食,城得保住。   他在清康熙二年()由廪生考中举人。清康熙九年()中进士,授吏部观政,回籍候选。县学在龙江埠(今隆江镇)地方有学地,为势豪侵占。张经力请归还县学,岁得租银,以培育人才。   康熙二十六年()惠来知县张秉政,奉部文纂修县志,张经被聘-,表微阐幽,人服其良史之才。康熙二十七年(),年六十一岁,赴部掣选。至皖城感疾南归。从此,足迹不履公庭,讲学于“还读斋”,教授生徒,课其子孙。生徒叶湑得其指点中举人,长子张灏,次子张淇均中举人。张经著作有《书经禹贡注》、《稼村篁吟诗集》、《秋声文集》行世。   张经品德高尚,早年赴省试途中,曾获遗金二十五饼,坐候遗者寻而还之。居家虽为进士,仍守朴任真,一如寒素。他与高僧宋超月友善,曾发起于城郊东栅建永福寺,供超月住持清修。每宿寺中,并有题咏。   康熙三十二年(),张经年66岁卒,户部尚书赵申乔为他撰墓志铭。绅士举祀乡贤。

吴恭

吴恭(~),本姓蚁,字云成,原籍澄海县。少失怙,事母以孝闻名。膂力绝伦,遂投身行伍,被提拔为蓬州营把总。不久移驻惠来营。驻防期间,与隆井都溪洋村吴某(吴氏十世祖)友善,结为兄弟,始改姓吴,编籍于惠来隆井都,后定居于县城三第巷(今惠城镇西联村)。   吴恭驻惠来营,屡建军功,提为千总,擢为守备,为清朝正五品武官。康熙十三至十五年(~)间,刘进忠据潮州倡乱,传檄至惠来。惠来固守,详请援兵以拒,遂为前线。群盗乘机蜂起,聚集都外,伺隙袭城。防将游击卢大时病故,城中惊惧至极。幸吴恭以守备代理防务,令千总周辅严密巡缉,竭力巩固城防,邑藉以安。   康熙十五年()正月初三晚,广东提督严自明收集征刘溃师回省,途经惠来。吴恭闻讯,迅即出城力禀驻师城外。时兵不属主将,城外被焚掠一空,城内因城门紧闭得以保全。后海寇劫掠沿海村落,吴恭同周辅率精锐,御洪魁老于赤沙澳,斩首无数,再败贼于排兜澳,沿海居民始得帖席安寝。   吴恭为人恭俭自持,兵民安辑,人甚德之。终年71岁。临终时嘱咐其子孙在墓碑上刻原来的姓名——蚁云成。故有“生吴死蚁”之说,为惠来吴姓另一系始祖。

郑雷震

郑雷震(~),字汝龙,号卧子,龙溪都澳头里(今鳌江镇澳上村)人。双亡,出嗣胞叔,养如亲生。   雷震自幼矢志苦学,为邑庠生,清康熙二十年()考中举人,时年四十岁。许贞闻其贤,曾聘为家庭教师,对他敬礼甚至。康熙三十七年(),任四川保宁府苍溪县知县。在任期间,廉洁自持,教民耕作,惠爱百姓。时县苦虎患,震为文祭之,鸣炮呐喊,患遂消,县民感激。   康熙四十年(),年届花甲,致仕归。林下以诗文自娱一十六载,足迹不至公庭。享寿76岁。

唐兹成书法作品:名利淡如水,事业重于山

唐兹成书法作品: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邓林梅   邓林梅(~),字景行,号介峰,龙溪都长青村(今东港镇长青村)人。出身农家,聪敏好学,乾隆九年()考中举人,十九年()考中进士。   乾隆二十九年()谒选,派赴四川潼川府任遂宁县知县。有贤名,聘为戊子科省闱同考官。乾隆三十三年()卒于任上,终年55岁。

许腾鹤

许腾鹤(?~),字集之,原龙溪都南湖村人,定居于惠来都东郊(今惠城镇东郊村)。生于清康熙年间。家世贫寒,曾祖父生员许逢祥早逝,家贫如洗。曾祖母黄氏抚养幼孤,其孙许文润督促腾鹤力学,始有所立。   腾鹤幼年勤敏好学。青年时期,曾师事隆井都东陇村廪生方留耕。康熙四十七年()方留耕由廪生考中举人。第二年赴礼部会试,途中得病,抵家数月而卒。腾鹤等门人与其家属共襄葬地,克尽师生之谊。康熙五十二年()许腾鹤参加乡试得中举人。雍正八年()考中进士。乾隆年间,腾鹤受任为福建汀州府归化县知县,有政绩。

后调任湖北蕲水县,又调任陕西洛川知县。是惠来县继明代林逊之后的第三个进士,而且是为官时间较长者之一。明邑人进士林逊曾于铭湖岩石室题诗:“岩穴神仙宅,山门向顶开。白云闲不锁,留与鹤归来”。民间附会,说后来许腾鹤果到石室读书,应“留与鹤归来”之谶。表达对这两位进士的景仰。他于乾隆三十六年()卒,葬于其家庭园。

黄衢

黄衢(~),字云阶,谥号云峰,清龙溪都青坑乡(今青山乡青坑村)人。其祖父黄远登,清嘉庆年间岁贡,为一方巨富。他很注重培育人材,亲自在本村创办山房教学。一家四子,或进邑庠,或捐州同,成为书香门第。黄衢幼年在这种家庭环境熏陶下,也聪明好学,喜作诗,有文名。后进邑庠,曾几次参加乡试,未能如愿。同治年间,始获举荐为岁进士(即岁贡)。   光绪初年赴京谒选,派赴广西象郡(广西西部地区)为州府佐吏。该郡为少数民族地区,设土知府(明代称为“军民府”),主官为土人,外来一般官吏受其管辖,难以施政。黄衢有鉴于此,始下决心加捐同知衔,任思恩督粮府那马分府职务。后署西林县知县(西林县在广西西部,邻近云、贵,明为上林长官司,清康熙年间改土归流析置),有政绩。后调柳州雒容县。光绪八年()辞官归田。   黄衢为官清廉。在西林县期间,深得西林县人士岑毓英(云贵总督)赏识。闻其归田,乃亲书“两袖清风”牌匾颂其德。黄衢好写诗,遗存有《榕垣自励》长排百韵残篇(存六十韵)传于世。   

卓宴春

卓宴春(~),字子羲,惠来都梅北(今惠城镇梅北村)人,其家从事商业。他排行第三,少年时好作诗,才华出众。咸丰八年()考中秀才,曾几次赴省参加乡试,惜壮志未酬。年未四十,无意功名。后于光绪四年()循例人贡。设“红蕉吟馆”授徒。光绪十六年()逝世,年52岁。

宴春是一位有名诗人,写诗如记日记,有诗词一千多首,现存有《红蕉吟馆诗钞》(朱伯陶传抄本)一卷,收集宴春诗作三十四首,另有词三阕。

抄本中有《水灾叹》古风一首,对同治三年()七月初六日惠来大水灾悲惨状况作翔实的描述。“挥毫且为苍生哭”,对人民遭受苦难极表同情。(《水灾叹》原文见文化篇)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linzx.com/xlfz/78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