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刊李菲名实与真实探索ldq

名实与真实:探索“真实性”议题的本土话语分析框架

李菲1,2

(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四川成都;2.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

[摘要]随着“真实性”讨论在国内学术界的引入和持续升温,需要看到,“真实性”的设问本质上表达了西方世界关于何为“真实”的主导观念及权威话语。在当代旅游研究中,“真实性”概念被广泛用于分析从西方到非西方不同社会语境中的旅游现象,而其移用过程本身尚未得到充分反思。因此,在前现代的“游”向现代“旅游”转型的过程中,共时维度语境挪移的“真实性”概念仍需重返历时维度的本土观念和实践传统方能得到落实。基于对“名实观”历史、文化、哲学内涵的追溯辨析以及对徐霞客、李时珍身心之“游”的个案讨论,文章通过“名实观”的引入,揭示出本土之“游”以身正名、求实体真的实践伦理面向,首先旨在反思“真实性”普遍话语的理论限度并设定参照维度;进而尝试建立一种新的话语分析框架,在“名-实”关联的社会历史建构视野中,将“真实性”的一般化讨论导向“真实化”的过程态考察,由此检视“真实性”概念嵌入本土话语场和实践场的复杂动因。

[关键词]真实性;名实观;游;旅游;真实化

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MacCannell将“真实性”议题引入旅游研究视野以来,迄今已衍生出众多相关概念,不仅深化了讨论,也揭示了此议题的内在争议性与多元维度。以影响深远的“舞台化真实性”(stagedauthenticity)为肇端[1],从“客观真实性”(objectiveauthenticity)与“主观真实性”(subjectiveauthenticity)之间最为基础的二元区分[2-3],到“建构真实性”(constructedauthenticity)、“生成真实性”(emergentauthenticity)等对真实性动态建构性的揭示[4],再到强调主体存在与经验维度的“存在真实性”(existentialauthenticity)[5-6]、“被唤起的真实性”(evokedauthenticity)①Prentice和Cohen认为,尤其是人们在参观博物馆藏品时所获得的文化体验就是一种“被唤起的真实性”。参见PRENTICER.Experientialculturaltourism:Museumsandthemarketingofthenewromanticismofevokedauthenticity[J].MuseumManagementandCuratorship,,19(1):5-26;COHENE.Authenticitya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linzx.com/xlfz/7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