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千多年前,吉庄所在的里下河地区是一片浅海。由于陆地沉积加强,长江不断向海口输出泥沙,经海流、波浪不断作用,到了周朝末期(公元前年前后),渐渐形成浅水洼地。到了唐代,里下河地区形成为与海隔绝的泻湖,后继续沉积,淤填成陆。我们的祖先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开始繁衍生息。
一、说吉庄先要说刘家垛
吉庄原先的庄址在刘家垛,刘家垛盛时曾被称为刘家镇。刘家镇位于私盐河畔,其兴盛与私盐河有关,而私盐河则与盐运有关。
私盐河与泰东河关系图
汉初刘濞(前年-前年)开凿运盐河(老通扬运河),运盐河与东边通州盐场及泰州所属的盐场直接连接而专以运盐,也就是说唐宋以来,通州盐场与泰州盐场所产的盐,全都是从运盐河运出的,其数量难以用数字统计;永乐二年(年),泰州通往东台联结盐场的泰东河(下运盐河)开挖而成,给淮盐运输增加了一条新的水上便捷通道,运盐的路程短了,效益也就提高了。明清时期,苏北两淮盐场的盐税收入是皇家税收的重要来源。
泰东河的前生是唐宋时期形成的一条天然河流,而吉庄私盐河与泰东河淤溪段基本平行,也许私盐河就是原泰东河天然河流的一部分,只是因为裁弯取直需要被绕开了。在泰东河建成正常运转后,私盐河也许只起辅助作用;但在泰东河建成前或泰东河淤塞时,也许私盐河的作用要重要得多,这直接促进了刘家镇的繁荣。
南宋绍熙五年(年)至清咸丰五年(年),黄河夺淮期间,黄水侵泗夺淮,使淮河下游直接入海的河道逐步淤高为“地上河”,使淮河失去通畅的入海尾闾,广大淮北平原水系被破坏,排水无出路,洪水泛滥,大量泥沙沉积。刘家镇就是毁于黄河夺淮期间的某次或数次洪水。
刘家镇的先民只得泪别故园,迁到西北方向地势较高的岛上居住,从此就有了吉家庄,刘家镇也从此沦为乱坟葬,刘家垛名称沿用至今。也即现在的吉家庄主要成于年后。
而之前的刘家镇我们知之甚少,只能依据地下发现来想象。可以推断的是,刘家镇兴于盐运,位置主要位于东大河东,这与私盐河、晒金垛的传说是一致的,可惜毁于天灾,埋于尘土。
小时候,在东大河干河施工工地河底,我曾亲眼见到砖井,黝黑弧形带企口的井砖令我至今印象深刻,那是曾经毁灭过(俗称灭朝)的证据,足见吉庄村悠久的历史和曾经发达的经济。想起小时候听说的民谣,“吉庄吉庄,十年九荒;有水种麦,无水插秧。”可以想见,黄河夺淮期间,吉庄一定深受水害,民不聊生,非常贫穷。
从刘家镇到刘家垛是个衰落的过程,从刘家垛到吉家庄则是一次重生。至于吉家庄到吉庄村的村名演变纯粹是为了规范和交流的需要,可以说前者是俗名,后者是官名,常被混用,不足而道。
二、风雨龙华庵
1、龙华庵概述
过去,龙华庵的规模可能不及马庄的法华庵、靳潭的西林庵和卞庄的龙华禅院,但龙化庵却因高僧闻名,所谓庙不在大、有僧则名。
古龙华庵平面示意图
龙华庵曾有房屋十多间,分为前堂、中厅、后殿和乩坛。中厅最为高大,殿前的西侧为小花园,东侧为三间厢房;后殿东边两间是乩坛。解放后龙华庵被征作为学校,现在仅乩坛两间被保留下来。
2、龙化庵的和尚们
龙华庵虽小,却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传说,从清乾隆年间到新中国诞生,龙华庵先后经历有五位著名住持——脱轮、明松、志修、福波和心传,他们除通晓佛教经典外,又各身怀绝技。
志修和尚刻字调味碟
福波、心传和尚精通吹、拉、弹、击各种民族乐器,心传和尚曾数次应邀为镇江金山寺打鼓;志修和尚擅长玻璃雕花技艺,龙华庵后殿曾悬挂的数盏琉璃灯皆为其雕刻而成;明松和尚医术精湛,曾为清武状元刘荣庆之母治好顽疾,故有刘状元三下吉家庄的轶事;脱轮和尚则满腹经纶,因与郑板桥同窗,留下了郑板桥三访龙华庵的史话。
3、龙华庵的字和画
以张宝存先生记述为基础,结合多方的谈话,总结龙化庵可能出现过的字和画如下:
一对:
“雲横岭外千株树,晓影园中百本花”。此对是否郑板桥作品尚不能确认。
二中堂:
(1)一为郑板桥书法中堂,杨友洪曾抄其内容交给胡曦雯转交当时县委书记任文彬,胡曦雯肯定其为书法中堂(一幅),内容为一七言绝句(四句),无非是记录脱轮出家之事,含蓄地说既然你不愿返俗就安心做和尚吧,四大皆空,并安慰同学。胡曦雯说此中堂有字无画,没有用印。吉庄无山哪来岭,“雲横岭外千株树,晓影园中百本花”应该不是板桥作品。
(2)二为杨乔国书法中堂,常年挂于中厅,字数很多,单个字不咋样,总体格局很好,字因作者而名。
杨乔国,曾在19路军年松沪抗战中担任参谋,停战后携妻小三口到潘庄隐居过一段时间。
三匾:
三匾为《竺国长春》、《香清佛祉》、《慈航普渡》。
杨友洪(-)说《香清佛祉》为刘状元所赠,匾的上款是明松大和尚惠存,下款署的是清嘉二品衔刘荣庆敬赠。
张宝存说《竺国长春》(原挂中厅中梁之上)、《香清佛祉》(原挂于后殿),为刘状元所赠。
张时圣说三匾都是刘状元所赠,其中《竺国长春》是为了祝贺明松和尚80岁大寿。
《慈航普渡》,原悬挂于乩坛内,张宝存说此匾何年为何人所赠已无从查考。
杨友根说,匾被当材烧了,有铁匠丁育井“刮金烧匾”之说。
四画:
(1)《判官》画,张宝存说这幅《判官》画为刘状元所赠,不知是哪位高手所作,挂到庙里后,什么妖魔鬼怪都不敢进庄了。
(2)《龙》画,杨友茂说此画原挂西厢屋,为泼笔画,黑白色,张时圣、张时同都说见过,张时同说此画龙隐云中、腾云驾雾,栩栩如生。
(3)《渔樵耕读》画,张时同见过,为四条屏,节日才在中厅挂出,为泼笔画,笔数不多,栩栩如生。
(4)《太白金星》画,原挂乩坛。上有诗句:生平嗜酒好吟诗,酒不醉兮诗亦迟;酒醉必须千万斗,诗词无过寸分时。
4、最后的遗存----乩坛
别看现在残存的乩坛两间房子不成样子,但在过去,这里却非常神秘、让人敬畏。扶乩是龙华庵重要的活动,大概的情况如下:
扶乩示意图
扶乩用銮笔示例
(1)鸾笔为凤头,凤头朝南。
(2)开鸾需乩童四人。解放前夕一段时间,四乩童分别是左鸾张时顺,右鸾张文清,左前张时同跪堂记录,右前杨友洪负责平沙、报录。解放后,张时顺、杨友洪为此收到过批评教育。
(3)过年正月半,零点开鸾判庄田,非常庄重,需提前沐浴更衣,庄里名流需跪拜。
(4)有身份的庄人有难事也可请老和尚临时主持开鸾。
(5)天机只有老和尚和左鸾知道,不可泄露。
三、建国初的风流
年初,县委农委推行“千村万组”运动,走试验、示范、推广路线,当时里下河是富饶的鱼米之乡,泰县有“卖不尽的西北,买不完的东南”之说,于是县里就到里下河寻找试点,试点要具备三个条件:有互助合作基础,有坚强领导骨干,能增产、增收。吉庄被选中,农委工作组六人被派到吉庄,工作组人员中就包括顾小平的父亲顾仁山。
当时王家盛任孙吉小乡乡长,本来要提拔为县农委副主任的,因为要支持吉庄建社而留了下来,后来吃了不少苦头,按下不表。
年3月5日,吉庄农业生产合作社正式成立,搭台庆祝,副县长钱一峰参加,警卫持枪陪同。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前期,吉庄人都被笼罩在全县农业先进单位的光环下,在人们羡慕的目光中享受着至高无尚的荣耀。
《泰县志》记载:
年,县委在叶甸区孙吉乡试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初级社)。年3月,在该乡建立吉庄农业生产合作社,王家盛任社长。
年冬至年春,吉庄、唐桥等最早试办的21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经社员讨论通过,上升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即取消土地分红,全部实行按劳分配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
四、未来展望
自60年代中期起,历史上可圈可点的吉庄平静地又走过了50年,吉庄没有搭上工业化的致富快车,依然保留着农业大村的本色,人们通过人才输出、通过出外打工增加收入,走出了一条吉庄特色的致富路。
吉庄大舞台
因为工业不发达,所以吉庄至今保持着良好的生态和迷人的水乡风貌,水产非常丰盛。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吉庄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村民回流,实现城乡兼住、工农兼业。
希望吉庄能致力打造优美人居环境,努力保持人口规模,因为有了人就有活力,没有人只能逐渐没落。
吉庄大舞台已经建成,新村部正在建设中,其他各项农村社会事业也不断取得长足进步。只要有明确的方向,只要不急不躁、坚持不懈踏实努力,古老的吉庄一定能焕发新的活力,龙华庵也一定能进一步发芽开花。
年8月
杨绍峰你的打赏是对我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