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西林人文精神的守护与承担

编者按

《人文精神的守护与承担》是根据尤西林教授在我校年“学人之旅”报告会上的演讲内容整理而成。

“学人之旅”报告会由党委宣传部创办于年,定期邀请学术造诣高、教书育人好的知名专家学人担任主讲,旨在“回顾治学历程,抒发师者情怀,共享人生感悟,激励青年成长”。

文/尤西林

一、我的成长历程与时代背景

  

学人之旅,讲述的是一个学者成长的背后影响其成长和发展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我今天要讲的是关于我的成长的历程,成长的环境,成长的过程。我出生在成都,祖籍陕北,外祖父留学过日本。我的家庭出身不是很好,母亲是个医生,后来父母离婚,我跟随母亲姓。我当时在师大一附中上学,后来寄宿到学校。这是当时为一些领导干部子女提供的一个学校,我在这里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另类。人家每天下学来接的都是警卫员、秘书之类的。而我是母亲步行走来接我的。每次下学回家走过漫长的麦地,我体会到由于出身而形成的血统论对于我成长的影响。我深知自己并非是一个既得利益者。出生不好,考大学要受影响,非常质朴的革命主义传统教育,非常简朴。这也是后来我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我的同学被血统论所迫害时我主动站出来甚至被挨打。我当时高中是66届,算是最高的一届,是共和国的第三代人。那个年代,我的前辈们如张岂之先生、霍松林先生,沈念海先生都属老一代学者。在过去相对传统的文化中他们是受过良好的教育、学科的健全性,详尽程度上,学习专研上都是很好的。和今天在座的各位相比,我已经63岁了,我深知自己有许多缺陷。我们这一代人是过度的一代、特定的一代。李泽厚编写的《中国近代史》中鲁迅有个愿望想写中国当代的知识分子。提到的我们这一代人是在邪恶与崇高交织的年代里成长起来的,讲的很好。我个人的经历和各位做交流,我们是老三届一代,真人真事,非常珍惜的片段。但这些片段在日常的生活中未必能见到的。所属的时代大的氛围,那是一个革命传统,革命主义情怀高涨的年代。文化大革命爆发,学校要我们放弃高考,怀着革命主义的想法,我准备放弃高考。我准备去农村插队,写大字报。当时的氛围,非常的细腻。(徐友渔主编《》写文革时期的一些事),我们在宝鸡西山地区插队找最苦的村子结对,和农民一起劳动,比农民干的要苦,非常吃苦,晚上要学习讨论,学理论,白天要去砍材。我当时的情况虽然很艰苦但很充实,我们的同学大多是高干的子弟,他们之前从没吃过苦,但我们来了农村要背粪,烧砖。由于我们劳动积极,较公正,农民都推选我们为生产队长,我们在住处挂好多画像,如方志敏烈士的画像和语录,陈伯达讲过的话,马克思的话,如劳动是可以把人锻炼为钢铁的教育。我们这些学生经常把自己的衣服和粮票给农民,农民的生活是很苦的,没有可以换的衣服。我们把东西给农民绝没有恩赐的意思就是觉得不公平,为什么农民就没有,对农民生活的了解和同情,使我对中国国情的了解更加深刻,这也是我后来







































白癜风治疗哪里最能治好
得了白癜风能治得好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linzx.com/xlfz/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