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萃垂晖丨城镇专题之三林镇

北京白癜风哪里治疗好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圣彰五岁的时候,住地从川杨河畔今后滩地区搬到了三林镇。当时圣彰觉得从街道搬到了镇,这可是自降身份啊。然而十几年后,圣彰却毫无愧色地以三林人自居,并且把三林的别称“筠溪”作为自己的笔名。

三林镇,又称三林塘、筠溪,位于浦东新区西部,西临黄浦江,北界川杨河,面积34平方公里,实有人口37.7万(年),是浦东人口最多的镇(面积、人口数据均不含东明路街道)。在镇级GDP排名中,三林镇位列全国前四十。

年,三林镇中部(当时的)繁华地区被析出,单独成立东明路街道,直属于浦东新区。但东明路街道只是不归三林镇有关部门管而已,除此之外,没有理由说它不是三林。比如,三林镇有关部门就坐落在东明路街道内部,后者最大的社区也叫做三林城。故下称“三林镇”均包括东明路街道。

三林镇的现状

作为历史文化名镇和浦东人口第一大镇,三林并非只有古迹和居民区。即使在卫星地图上看,三林仍然由密密麻麻的居民楼和少量拆迁中的城中村组成,一些变化已在三林境内既热火朝天又悄无声息地发生。

为什么要玩矛盾文学?前滩知道吧?它是上海发展新的增长极。虽然近几年热度稍减,那也是因为它已经开建但还未建成的缘故。然而有谁会意识到,号称陆家嘴第二的前滩正是位于三林的?

虽然前滩投资公司的股东是陆家嘴集团和浦东土地控股集团,但至少,前滩仍然归三林镇管辖,而没有单独设立街道。更重要的是,前滩带有三林的文化底层。比如,前滩的许多道路以三林镇的历史典故命名。如果说陆家嘴是上海的陆家嘴,临港是浦东的临港,那么前滩,首先是三林的前滩。

不仅前滩,三林还有文萃港,亦即三林楔形绿地,将成为下一个前滩。体育方面,年的游泳世锦赛在三林的东方体育中心举办。教育方面,三林有华二在前滩的分校和六大委属高中之一的上师大附中。交通方面,三林将拥有机场联络线三林南站,城际列车直达长三角各地。

三林镇未来轨道交通简图

别忘了三林还是千年古镇。三林也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独有的文化IP。三林塘肉皮的名头已经被8km外的召稼楼古镇夺去了,在其他方面,三林绝对不会认输。三林的舞龙队那么卖力,以至于三林舞龙队多次获得全国冠军,三林镇也因此荣获“中国龙狮运动之乡”的称号。三林的圣堂庙会也办得如此之好,以至于它由几十年前的“三林城乡物资交流大会”终而升级成为了如今的市级盛会——上海民俗文化节。

这个“圣堂”,相传是三国时候陆逊修的家祠,北宋至今的正式名称叫做“崇福道院”。圣彰初中时在圣堂对面的楼里上补习班,一次中午下来吃饭,听见一小娘儿问她父亲:圣堂里面是不是真的有神仙?她父亲回答:如果你相信有,那就真的有,如果你不相信,那就没有。

三林镇的历史

三林,正如江南很多地方一样,也因姓氏而得名。北宋时代的福建漳州人林乐耕,乡试考了五次都没考上,于是不想考了,带着家人远行,想找个地方创业。当他来到上海浦时,发现这里风景又好,土地又肥沃,于是就找了一条支流,在边上定居了下来。

随着家业越来越大,他让长子去上游开垦,建立东林庄;次子去下游开垦,建立西林庄。他自己在当中,是为中林。东、中、西三个庄后来连成一片,合称三林,这条河也因此得名三林塘。

西林、中林、东林的位置刚好对应现在地铁11号线的三林站、三林东站、浦三路站。那个“东林中学”和无锡东林书院可没有关系哦。

明朝的三林人储昱,创办了三林第一所学校“筠溪义塾”。后来他进京,做到翰林庶吉士、礼科给事中。皇帝想封他为当太仆寺少卿,但他没有接受,而是乞骸骨回到了三林。回乡后他在三林芋泾西面建造了南园,时人称他为“储芋西”。

说到这里,这个人的生平好像还没有什么和大家都知道的历史文化知识有什么交集。其实有的,江南三大名石之一的豫园玉玲珑就出自他的南园。传说上海小南门就是为了运这块石头开的。

玉玲珑

明初在三林设巡检司,明中期以后,三林已成为上海县的首镇,除了县城以外最繁华的地方。但以明中期为背景的《江南百景图》里居然没有三林,整个浦东都没有。

明清时代的《西林商贾月令竹枝词》可以体现三林的繁华。现在是农历五月,就放个五月的吧:

五月三林重端阳,黄鱼肉粽必须尝。

来收斋米分蒲艾,几担时虾贩上洋。

抗战胜利后,重庆派人来重新组建上海县有关部门,却发现县城损毁严重,于是把县有关部门临时设在了三林。

年5月19日,三林解放。

老街旧影

三林镇的非遗

三林有三宝、三绝、三特。

三林三宝:崩瓜、标布、酱菜

没有肉皮,难道因为文化IP被召稼楼抢了?

三林以前也是一个棉纺织业很有名的地方,和隔壁华泾一样

三林崩瓜是一种瓜(废话!),它很好吃。崩瓜的皮很容易裂,相传瓜成熟的时候,打几声雷,瓜就会碎(这产量得多低)。艰难探索时期崩瓜曾经绝种过,后来在日本,找到了战时日寇从三林引种的瓜,于是三林崩瓜得以传承。

三绝:瓷刻、三林本帮菜、刺绣

——这些菜是不是真的啊?我好想吃啊。

——是真的,为了防止食物变质,每天展览结束后,工作人员都要把它们吃掉。

——那,我也想来这里当工作人员。

(不好意思,走错片场了)

三特:舞龙、圣堂庙会、城隍出巡

解释过了,不解释。

老街一景

西林八景

圣彰有一次无聊,把三林有轨电车(事实上并不存在)的路线图画了下来。圣彰学不了城市规划,画得肯定很不科学,所以说只看站名啊!这里面出现的很多地名都早已不存在,这明显是地名狂魔才会干出来的事。

一些怪异地名出自“西林八景”。这八景产生于明代,清代本地诗人王孟洮为它们各赋诗一首。

海会晓钟

古刹藏深林,叩之殊幽邈。

海鲸吼一声,五更梦初觉。

对应前滩路名:晓会路

海会寺始建于元代,是苏州灵岩寺的下院,艰难探索时期被拆除。

三梁夜月

明月夜初上,断桥人自行。

衣袂暗惊湿,一天露气横。

对应前滩路名:梁月路

三梁是指归泾溇(今在三林楔形绿地)上的三座桥:天福梁、地禄梁、人寿梁。其中,天福梁最大,因架在溇上,故俗称溇下桥,后被讹作楼下桥。如今老桥已经消失,但楼下桥的名字被年建在原址的新桥继承。在规划图上,这座新桥也不见踪影。难道八景这一景的最后遗存都不能留下吗?

筠溪烟雨

万个夹溪流,千岸剞牖户。

陡觉扫不开,浓阴搅疏雨。

注释:“个”指竹叶,“筠”也是竹子的别称。

对应前滩路名:翠溪路

这个筠溪不是指三林塘,而是指它的两条支流东筠溪和西筠溪。这两条河早已被填了,但在其中一条河汇入三林塘的地方重修了一座小桥。

是这座小桥在修的时候

南园夕照

今昔三百年,斯园屡易主。

一抹屋角红,夕阳照无语。

对应前滩路名:园照路

刚才讲过了。圣彰当年就是在晚报上看到一首写南园的诗,才知道西林八景的。

桐桥晚风

桐露滴夜深,暑气伏弗起。

闲语倚石栏,天街望如水。

对应前滩路名:桐晚路

这梧桐桥还在。

芋泾秋棹

一棹入深际,蓼花红欲燃。

扣舷发长啸,惊起白鸥眠。

对应前滩路名:芋秋路

这芋艿泾也已经被填了。

文阁晴雪

高阁耸晴空,候喜雪初霁。

万顷白玉田,琉璃视人世。

对应前滩路名:晴雪路

圣彰喜欢“晴雪”这个词就是因为这。

三林文昌阁——“盛世修文”

土岗春眺

春色遍郊原,陡岗试晚眺。

螺黛恰似描,指点数峰小。

对应前滩路名:春眺路

据说当时在三林塘边的一个土岗上,极目眺望,可以看到松郡九峰。然而现在连市中心的高楼上都看不到它们。更何况,那个土岗现在都不存在了。

关于“筠溪”

筠溪是三林塘这条河的别称,也是三林这个镇的别称,同时还是笔者这个人的别称。

那么筠溪有没有做过某个地方的正式名称呢?没有,但是有一个筠西。筠西在行政上隶属于临江村,位于三林镇西南角的地方,靠近黄浦江。它因处在三林塘的西端而得名。

筠西是一条民国风格的老街,街上还有几座房子挂着历史建筑的牌牌。

三林还有一项市级非遗:海派盆景技艺。筠西老街上有一个“筠园”,网上说是私立的盆景园。然而它不开放——似乎也找不到任何开放的理由。开在这古老的原址上,坚守这古老的技艺,就算门票卖得很贵,许也会入不敷出。那就让它继续坚守下去好了。

圣彰也搞不明白,明明传承的是盆景艺术,怎么又变成“岐黄世家”了?

根据规划,这民国老街就要拆了,改建成一座明清古镇:“筠溪小镇”。或许到那时,筠溪的名字就会闻名海上。而笔者的这个笔名,也该换一换了,省得到时候被人诟病说凑热度。

不如点个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linzx.com/xlly/10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