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滋味
——叶西林先生花鸟画品赏
叶西林,年生,男,河北沧州人。一级美术师,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山西美协会员,云冈书画院学术委员,大同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大同市政协书画院特聘画家,国风书画院常务副院长。作品多次在全国书画展获奖,并被美国、韩国、日本等地收藏家收藏。
欣赏叶西林先生的花鸟画,需要丝丝缕缕地品,有时可以咂咂有声,有时也可以像品茗那样。渐渐的,你会觉得,浓浓的生活味道就轻轻浅浅地盈溢着泛出来,阳光的味道,土地的味道,庄园的味道,山野的味道,花果菜蔬的味道,以及活灵活现的鹰鸟鱼虫,就陆续涌来,让你的思想悠幽而留恋地在这些景物上飘忽着,萦绕着,微醺,浅醉。犹如渐次进入王维或李清照诗词那样的境界。
这么评价叶西林先生的花鸟画,当然是文学艺术通感的笔法,显得含糊,笼统。具体说呢,比如花,水仙,叶西林先生是专门在家里养了的,花了大精力,仔细认真观察水仙花花开花落的全过程。绘画水仙时,他却不是具体而微、描花绣凤的工笔描摹,而是唰唰唰泼墨小写意笔法。我一直有一种个人看法,认为中国写意画仿佛书法里的草书,那种骨子里舒狂,绝不是哪个人可以轻易驾驭、尝试的,往往要不失之俗,要不失之怪。但叶西林先生的写意花鸟,奇了,似写意,又近工笔;似工笔,却是写意。这就有些难。难就难在对生活事物特征高屋建瓴的总体把握和简意概括,对观察事物的独到视角和理解,和对艺术语言的充分恰当运用和表达。
曾经看了一些艺术大师齐白石的花鸟画,似乎每一棵蔬菜每一个小虫每一件器物,都散发出农夫使用、生产、采摘着的原始的质朴、疏野和俊朗,这是一种老子所言的大象之美。叶西林私淑齐白石近五十载,当然对大师创造的这种美了然于胸。大师曾严正告诫弟子,似我者,死!军人出身的叶西林完全明白“执行任务”和“完成任务”的含义与区别,“师者,诡道也”,似而不是,不是却似,独辟蹊径,神似而形不似,方能“活”,活得好,活出滋味。于是,在叶西林的画作里,“洗涤”了齐白石笔下那些农夫刚采摘的果菜,又在汲取李苦禅、王雪涛、孙其峰等花鸟画大师精华的基础上,机动变通,“整理”、“包装”后,透出一些“叶氏”的比较精致的“小资”趣味。如果说齐白石大师的画作是纯粹的天地农夫,那么,叶西林的画作就应该像城镇里的小康人家。
叶西林是一位具有明确笔墨精神的画家。
作为笔墨精神,首先在取舍。花卉在笔墨纠结的心事图案中变得零乱,杂芜,丑陋,往往已经失去了艺术愉悦心性的本能,失去了应有的必不可少的,风致。如果知道取舍,而其花卉,兀自“寂寞开无主”,这种本属自然的美就成了应景点缀,塑料花,没有了鲜活、动感、生机和活力。更重要在鸟。作为画眼的鸟。鸟的身姿、停顿、飞落、顾盼就是观众判断画境的根本所在。五代画家顾长康说,“传神写照,尽在阿堵中”。画禽鸟同画人,其传神写照,也尽在于此。以形写神,以神写意,才能彰显画家精神面貌。叶西林先生深知其中三味。
像,或者不像,对于真正的国画从来不是问题。问题只在于神,神韵。叶西林谨记张大千画论:(作画)就要大胆取舍,言简意赅。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离披点尽,时见缺落,笔不到而气韵横溢,而弦绝余响,此时无声胜有声,反而是一种艺术的充实。
美学理论说,中国画家往往通过画作这个客观对象,来传达画家个人的主体精神。因而,审视画作,也就是观察画家的精神流露。这个审定结果看似简单,但过程是特别复杂,牵扯到画家主体和观者主体双重认知的共振或消减。越是好画,人们越容易引起艺术共鸣。这就涉及到画家和观画者,尤其是画家的学识、素养、人格、画技等诸方面综合素质。“画如其人”,就是这样给画家定位的。在大同书画艺术圈,人称叶西林先生既是一位长者,也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师者。有了这样沉甸甸的评价,叶西林的画作如果不上档次,恐怕就很难理解了。而事实上,叶西林先生的花鸟画作,在中国画坛也是有一席之地的。
我是在几次见到叶西林先生的一些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画作后,主动结识叶先生的。叶先生平和慈祥的脸上,时刻洋溢着对生活的无限深情和对作画的无比挚爱。他从不奢谈什么艺术、价值这些宏大而空洞的言辞。他的言语恬淡、沉稳,却透出一种深沉的激情,透出对生活品味后的积淀,散发出历久弥香的成熟。这种滋味,让我会幻变地感觉到他的那些生活气息浓郁的画,那些挥之不去的画境……
(真是弹指一挥间啊,从照片看,这是十年前给叶西林老师所写的评论)
作者简历
曾强,字守静,号山汉。山西省作协会员,《小品文选刊》副主编(聘),《千高原》签约作家。
喜书画篆刻。为中国佛教艺术家协会学术理事,《山西日报》书画专刊特约评论员,《小品文选刊》“品艺”栏目特约评论员。先后为冯骥才、贾平凹、邓福星、刘步蟾、殷宪、裴伦、徐翎超、张根虎、汪惠仁、王祥夫、杨远雄、赵国柱等50多位书画家写过评论。书画论文及评论发《中国书画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书法导报》《山西日报》,和《时代中国》《青少年书法》《名家名作》《当代人》《南腔北调》《小品文选刊》等。
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