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罗浮山:又名东樵山,中国十大道教名山之一,位于中国广东省博罗县的西北部,是中国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避暑胜地,被誉为“岭南第一山”。
2.卢橘:橘的一种,因其色黑,故名(卢:黑色)。但在东坡诗中指枇杷。
3.啖:吃。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杨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绍圣三年()作于惠州,此题下有两首,这是第二首。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东坡则不然,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
从“荔枝诗”看东坡先生的岭南心境。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例如,《新年五首》:“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赠昙秀》:“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引》:“有父老年八十五,指(荔枝)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携酒来游乎?’意欣然许之。”《和陶归园田居》其五:“愿同荔枝社,长作鸡黍局。”《食荔枝二首》其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炙人口,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不错,从一些现象上看起来,苏轼在岭南时的心情与初贬黄州时相比,确实显得更加平静,不见了“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失意与苦闷。《宋史》本传说苏轼在惠州“居三年,泊然无所蒂介,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贬为琼州别驾后,居在“非人所居”的地方,“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介绍:“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苏东坡在岭南时,除了关心自然风光和民情风俗以外,还与出家人交往频繁,诗文中就留有很多与僧人唱和的作品。这一定程度上确实表现了避世意识。
我们实在无法相信苏东坡这样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仁人志士会避世遁俗。有一件事实很能说明这个有趣的问题。
晚年的苏东坡似乎很喜欢陶渊明,不厌其烦地和陶渊明的诗,并把和陶的诗专门编为一集。苏东坡和陶渊明诗以居岭南时为最多。从绍圣二年正月在惠州贬所到元符三年八月迁舒州团练副使,徙永州安置,在短短的五年零八个月里,和陶诗凡四十四次一百余首。东坡先生还自述其和陶用意:“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见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这仿佛在告世人:苏东坡从此绝意仕途,欲效陶渊明归隐园田,长作岭南人了。
有意思的是,东坡先生那位心迹相通的老弟却对东坡自述的和陶诗用意提出了疑问,他在《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一文中说:“嗟乎,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清人纪昀也以为苏轼“敛才就陶,亦时时自露本色”。
苏辙不信其兄会真心归隐,几百年后纪昀的看法也一样。他们的看法可以在苏东坡和陶诗中可以得到印证。《和陶饮酒二十首》其十一曰:“诏书宽积欠,父老颜色好。再拜贺吾君,获此不贪宝。”其十八曰:“芜城阅兴废,雷塘几开塞。明年起华堂,置酒吊亡国。”其二十曰:“当时刘项罢,四海疮痍新。三杯洗战国,一斗消强秦。”《和陶咏三良》有:“杀身固有道,大节要不亏。君为社稷死,我则同其归。”这都可以看出苏轼恬淡的外表掩饰不了牵挂国运民生的忧患情怀。
这种忧患情怀在《荔枝叹》一诗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他首先借汉唐故实抨击统治阶级只顾自己享乐而不关民生疾苦的丑恶本质:“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千年以后,我们尤可想见苏学士老泪纵横,祈求上苍:“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在岭南时,东坡先生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
苏轼(-0),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善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与同样擅长豪放词的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书法方面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东坡七集》和《东坡词》。图文来源于网络、音频来源于网络央广睡前故事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苏轼丨《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苏轼丨《红梅三首·其一》
苏轼丨《雪夜独宿柏仙庵》
苏轼丨《阳关曲·中秋月》
苏轼丨《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苏轼丨《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丨《赠王寂》
苏轼丨《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丨《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苏轼丨《赠刘景文》
苏轼丨《和董传留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苏轼丨《东栏梨花》: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苏轼丨《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丨《书林逋诗后》
苏轼丨《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
苏轼丨《上元侍宴》
苏轼
《江神子·恨别》: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苏轼丨《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丨《行香子·过七里濑》
苏轼丨《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
苏轼丨《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丨《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望江南·超然台作》:诗酒趁年华
苏轼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轼丨《永遇乐·明月如霜》
苏轼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丨《定风波》
苏轼丨《洞仙歌·冰肌玉骨》
苏轼丨《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丨《临江仙·夜归临皋》: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丨《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苏轼丨《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苏轼丨《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丨《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
苏轼丨《蝶恋花?春景》:人间四月天
苏轼丨《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
苏轼丨《贺新郎·夏景》
苏轼丨《满江红·江汉西来》
苏轼丨《满江红·怀子由作》
苏轼丨《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苏轼丨《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
苏轼丨《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苏轼丨《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苏轼丨《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苏轼丨《新城道中·其一》
见到友人的侍妾,苏轼惊叹不已,写下一首词,安慰了世人年~
苏轼丨《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苏轼丨《醉翁操》(并序)
苏轼丨《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苏轼丨《满庭芳·归去来兮》
苏轼丨《满庭芳·蜗角虚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苏轼丨《满庭芳·三十三年》
苏轼丨《满庭芳·三十三年》:我自疏狂异趣,君何事、奔走尘凡
苏轼丨《归朝欢·和苏坚伯固》
苏轼丨《沁园春·孤馆灯青》: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苏轼丨《一丛花·初春病起》: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
苏轼丨《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苏轼丨《西江月·梅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苏轼丨《西江月·平山堂》: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苏轼丨《蝶恋花·密州上元》: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苏轼丨《临江仙·送王缄》:苏轼最令人心痛的临江仙,包含4种悲伤情感
苏轼丨《南乡子·春情》:一阵东风来卷地,落照江天一半开
苏轼丨《南乡子·霜降水痕收》:万事到头都是梦
苏轼丨《南乡子·送述古》:今夜残灯斜照处,秋雨晴时泪不晴
苏轼丨《南歌子·山与歌眉敛》: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苏轼丨《南歌子·寓意》:淡云斜照著山明,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
苏轼丨《洞仙歌·咏柳》:入格风流无人见,断肠时一成消瘦
苏轼丨《阮郎归·初夏》: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苏轼丨《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
苏轼丨《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
苏轼丨《行香子·清夜无尘》且陶陶、乐尽天真
苏轼丨《行香子·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消魂
苏轼丨《菩萨蛮·回文夏闺怨》: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苏轼丨《更漏子·送孙巨源》
苏轼《醉落魄?苏州阊门留别》:旧交新贵音书绝,惟有佳人,犹作殷勤别
苏轼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丨《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
苏轼丨《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
苏轼丨《减字木兰花·维熊佳梦》
苏轼丨《减字木兰花·春牛春杖》: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苏轼丨《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苏轼丨《浣溪沙·端午》
苏轼丨《屈原塔》
苏轼丨《浣溪沙·咏橘》:吴姬三日手犹香
苏轼丨《浣溪沙·风压轻云贴水飞》
苏轼丨《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苏轼丨《点绛唇·红杏飘香》:归不去,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
苏轼
《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苏轼
《沁园春·情若连环》情若连环,恨如流水,甚时是休
苏轼丨《浣溪沙·麻叶层层檾叶光》
苏轼丨《有美堂暴雨》
苏轼丨《洗儿戏作》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苏轼丨《花影》
苏轼丨《菩萨蛮·回文秋闺怨》:羞对井花愁,愁花井对羞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一笑相逢蓬海路,人间风月如尘土。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