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先有吉地,后有贵人。尔后,贵人又让吉地闻名于世。佛耳山在壶关县南40里,现东柏林村与西柏林以及原属壶关的古村大峪间,有佛耳山,上有摩云寺,为壶关县古八景之一。壶关县志记载:“山岭与天为党,视地无垠,绝顶难攀,纤治不到,山岭律有第公子、住高人去,成调佛耳摩云。”据传八仙东渡过海时,张果老骑驴经过此地,跌下驴来,定睛查看,才知山之高邈。又传唐韩愈贬官之后,曾在此隐居修仙。
《潞安府志(乾隆)》载:佛耳山,在县(壶关县)南四十里长治界柏林镇,高十一里,周六十二里。摩云寺,在县东南五十里佛耳山,上有石佛,祷雨多应。刘麟、陈霆、顾应祥、周在熏胥有诗。张铎《摩云记》:“粤惟佛岭,秀出壶关,视地无,与天为党。萧萧阴壑,郁郁乔林,绝顶难攀,纤尘不到。若为登百之娇,遂将渺万井之区,潞境之具瞻,太行之支秀也。”
生为壶关人,知晓佛尔摩云,也是早年从当地志书得悉,寥寥数语,不得其详。后来,才知佛耳山摩云寺旁,有明一代,为壶关乃至山西历史上最璀璨光华的人文景象,何其灿灿!是佛耳摩云成就了他们,还是他们的光亮染红了佛耳摩云?由于资料的有限,不得而知。
带着这些疑问一直到年,在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平和先生领导下,我担任了县内刊物《文化研究》主编,张平和先生率领与编委骨干王兰亭、程喜堂、秦尧、王红平、王林茂诸先生一同登临了佛耳摩云。
秋冬时节,天朗气清。落叶枯萎,松柏如黛;灌木杂草,直视无碍。因缘此,丛林荆棘方能进入。午后,我们在西柏林村向导带领下,佛耳山郁郁葱葱的松林里,尚能寻得小径,转折攀援。是日,艳阳高照,万里无云。登临途中,如同普通登山一般,只觉漫漫山路,无有尽头,大汗淋漓,体力不支,气喘吁吁。正在浑身湿透、攀援几近崩溃之时,到了山巅,有了一处房舍的根基旧迹。王兰亭先生说到了。几近衰脱的身体,才得以解脱。
在看到仅剩下房舍石质根基轮廓和少量残缺的北魏石造像残迹里,就是传说中佛耳山巅摩云寺吧。四顾树木荫翳,风景依然不俗:远眺可俯瞰西部平川长治县二十余里外的名山雄山,其下村社俨然,荫城、璩寨似隐似显,确实是一处观景的好去处。然而,这种惨败、萧条与冷寂,简直与它在明代的光华,判若云泥。
我们只能从文献、记载、传说中,去抚摸那个时代佛耳摩云滚烫的体温。那个时代,佛耳摩云,并非浪得虚名,却是生逢其时。如今,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走迹毁,虎落平川矣!
王兰亭先生现居住的山上村,就是佛耳摩云寺下原西柏林村的一个自然村,是地地道道的西柏林人。他说,西柏林村不仅是壶关县第一大村,更是文化底蕴浓郁、文化积淀深厚的文化名村,是唐代世族潞州苗家(壶关县清流村)苗晋卿父子之后,考取功名,进入仕途最多文化村。壶关教育志载,自隋唐科举制以来多年间,壶关共考取进士38名,其中西柏林一个村就有6位,且父子兄弟同登科、一门多举人、入选翰林院、千古一状元,等等都出在西柏林村。这其间郭状元(郭翀)、张翰林(张铎)、杨进士(杨能)就是西林村的文化代表。
1.状元郭翀
郭状元者,郭翀也,字子翔,佛耳山下西柏林村人。从小才智出众,二岁识数,三岁读经,五岁学诗,七岁能文,可谓过目不忘,无师自通,小小年纪便誉满乡里,称为神童。稍长,与人交谈便语惊四座,谋略非凡。与友贾敏、李素等人在一起聊天谈论时,辄以天下第一人自许。
明洪武四年()的殿试开科大比中,翀以气冲斗牛,势压群贤,文超众儒的优异成绩,廷试传胪果独占鰲头,名列第一,夺得大明开国廷试第一。古代,殿试完毕之后,还要由朝廷亲自面试朱笔钦点,因状元常常是未来的驸马人选。翀,寒门学子,虽魁名高中,但仍身穿布衣,脚蹬山履,且身材矮小,相貌一般。高皇帝朱元璋黑夜面试时,在烛影下见其貌寝,遂将状元一职以吴伯宗易之,而置翀为第二,封为榜眼。
郭翀被钦封榜眼之后,官居吏部考功主事,后入主文渊阁,人称郭阁老。翀身为阁老,在皇帝身边,时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生谨慎,处处事事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从不越雷池一步,深得皇帝宠信,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自古有钱有势的官宦人家和富甲一方的商贾大户,都会在家乡广置田产,深宅大院,且重楼叠檐,金壁辉煌。但翀一生无论在京城还是家乡,无一处豪宅,一分田产,流传的是两袖清风、忠君报国的美名。他不仅自己廉洁奉公,还经常修书对乡民进行重德轻财教育,修定村規民约,约定凡村民不管居官位有多高,手中权有多大,都不准在家乡欺男霸女,广置田产,修建高楼大厦等条款,并刻碑立石立在沙河庙底院内大殿庑廊下,以昭示后人(现佚失)。无论是后来的张翰林弟兄,还是历经明清两朝的杨进士家族,在他的感昭下,都谨遵条约,同翀一样,个个两袖清风,为官清廉,没有一处显赫的遗存。
当地还流传着状元借笏的故事。西柏林村西之鸾山(当地称天神山,系佛耳山余脉),有座大庙北极祠。庙宇隐于古柏参天的林荫之中,一进几院,伟岸森严,一般人白天都不敢进入。小小郭翀不仅聪明绝顶,而且胆略过人。有一天贾敏、李素等人在一起谈起谁敢黑夜去天神山庙时,唯翀面无惧色,他说他敢。众人约定,如果今晚能到在庙内将紫微大帝手中的笏板拿来,才算信以为真,翀当下击掌为定。贾、李二人为试郭的胆略,便悄悄差人先于郭藏在神座之后,去人忽听到众神议论说今晚有状元前来借笏,心生疑惑。果然等郭翀大摇大摆来到紫微殿,叩拜于紫微大帝并口念借笏一事时,紫微大帝神像便躬腰欠身将手中神笏授之于翀。这个故事传说,一直留传至今,且府、县志均有记戴。有诗曰:三晋故雄国,历世多异人。伟兹壶山贤,开国推文臣。微时掇神笏,塑偶起欠身。登龙首胪唱,气压三千群。谁言貌不扬,便腹皆经论。何时拜遗像,千载瞻风尘。
2.兄弟双杰张翰林
张翰林者,名铎,字邦敷,别号西林。嘉靖乙酉科举人,丙戍科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任三原知县、兵部郎中,湖州知府等职。铎,兄弟两人。兄,名镇,字邦靖。其父,名隆,出身儒士,耕读传家,在乡间被尊为乡贤,教子有方,被封赠兵部武选司主事。重视教子读书。长子镇,幼学即驰名乡里,在省城举行的开科会试中,于嘉靖壬午科()便考中举人。终日友天下之名士,皓首穷经,博览群书,所著诗文甚富,著作颇丰;次子铎也不落后,于乙酉科()也随即考中举人。兄弟二人双双中举,一门两举人,人称“兄弟双杰”。更令人欣喜的是,在次年()京城的殿试大比中,其弟铎又以优异的成绩高中进士及第。曾任潞州知府的栗应麟在为张铎撰写的?张西林墓志?中写道:“铎与兄镇乃出朱陶之室,同升孔孟之堂。文采光仪,珠联壁映,人以元将仲将、大宋小宋拟之”,可谓名至实归,孰不过誉。
年张铎便被补员到陝西三原县任知县。在任政绩卓著,经考核,又很快由县令提升为司徒、武选主事、兵部郎中。在欢送铎离任时,三原老百姓牵马执蹬含泪相送,男女老幼直至将铎送出三原界外,仍攀留卧辙久久不忍离去,足见铎之政声和百姓遗爱之情。庚子年又陟任浙江湖州知府。湖州,乃江南富庶之地,国家钱粮之源,又处水陆要津。在这样一个重要地方任职,可见朝廷之用意。铎在湖州知府任上,惩腐恶,举贤能,重农桑,兴水利,廉洁奉公,勤政务实,政绩卓著。士钦其德,民乐其惠。
然而,正当年富力强,志满意得之际,公却身烦官带绶印之朿缚,心慕泉石山林之逍遥,学习春秋时越国大政治家陶朱公范蠡,弃官解印,辞职还乡,隐居西林,身栖草堂,在家乡悠哉乐哉地过起陶渊明式的隐退生活。在生养他的故乡西柏林家,构建了一所三楹草房,被自己命名为“西林草堂”。屋内正面书有“研经”二字匾额,左右两侧各书“致用“、“养正”警语,语俱出自“研经堂记”,并题“西林草堂”四字在室之前坊。同时,还亲自撰写了?西林自制草堂记?,留传后世。
不到不惑之年便弃官回乡隐退,人们议论纷纷。他在?西林自制草堂记?说:“西林子以弱冠登甲第,达而敏,优于政矣。不思贬损行权以阶朊仕,乃抗直忤时,避恩敛怨,年当强仕,顾恋恋草堂,独行为洁,其为志不己隘乎?”他远离尘嚣,隐退山林,身栖草堂,读经阅史,著书立说。闲来或邀乡间三五遗老好友提壶执酒,谈天说地,或结交高士名人潇洒出尘,遍游山林,悠哉乐哉,颐养天年,过着神仙般的日子。
张铎一生著作颇丰,所著有《西林集》《警心要言》《全唐律诗》《明诗选》《湖州府志》等。退居之后,在知县何永庆的支持下,完成了早在翰林院时由壶邑知县张友直所托付的编修“壶关县志”一未竞事业,终于年正式出版了壶关最早的第一部县志。他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金钱、田产,留下的是永世不灭的文化遗产。
3.书香门第杨进士
杨能,字惟谦。其人很有才有识,德才兼备。壶关县志记载其人“姿仪环秀,有才识,天顺己卯科举人,授东昌府同知,在任廉明,誉彻上下,明有妖言,连逮千余人皆扺死。能,力辩得释。升本府知府,以干济称。能,积德累功,以善贻子孙。其子若孙居官,皆克世其家学,族遂极盛。”从读书科考入仕,政卓著,身廉明,誉妇孺。特别是教子有方,杨家从他开始,极重教育,并言传身教。在其影响下,子孙学业有成,辈辈满门书香,不仅成为西柏林村,在潞安府各县也是独一无二的能连续明清两朝,相继十几代人从读书走上仕途,清正廉明,从政有声,没有任何历史污点的满门书香、官宦仕途的大家族。
能有两子,长子杨奇,字秀夫;次子杨森,字蓁夫。学业不分伯仲,誉满乡邻。乡试开科,同登乡荐,于张镇、张铎在先,取得了兄弟同登科的骄人成绩,个个交口称赞,轰动乡里。在成化辛丑科殿试大比中,长子奇又一呜惊人,高中进士,授户部主事,后任湖州知府,浙江参政。自奇考中进士之后,都称其为杨进士,取代其名。同郭状元、张翰林成为西柏林的第三张文化名片。
自奇、森兄弟之后,又有森之子杨河、杨洛兄弟二人于嘉靖壬午科同时双双考中举人,开创了又一兄弟同登科、及第双中举的文化盛事。之后,杨氏家族的子孙们,在读书考取功名的道路上,皆不示弱,不甘落后,都相继考取了功名,进入了仕途。奇之子杨潜、杨溉、杨澍,弟兄三人均考中贡士。潜任邯郸主簿,溉任新城训导,澍任广宁卫教授。潜、溉、澍之后,杨承勋、承上、承思;杨梦龙、梦能;杨四重、四易、四清等兄弟辈都相继以优异的成绩考取贡士、举人等功名,这在壶关乃至潞安府历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历明、清两朝,家族十几代人先后在科举制度考试中,一家共有3人考中进士,14位贡士,7位举人,1位例士。杨家子弟个个著作颇丰。县志卷九艺文志中,出自西柏林文人之手笔和介绍西柏林人文轶事之文章比比皆是。
从这些履历中,可见杨进士家族之不平凡。杨能,成化辛卯年以铨试第一名,拜湖广武昌府同知,遂升为知府。能之长子奇,初授户部河南司主事,癸丑,进四川司员外郎,甲寅进陝西司郎中,后任两浙、两准盐运使,湖州知府,浙江参政等职。奇之子杨潜任邯郸主簿,杨溉任新城训导,杨澍任广宁卫教授;能之次子杨森,授四川广元簿,改直隶盐山县,甲戌岁升陕西肃州卫知事。森之子,杨河,任肤施、荥阳知县(卒于荥阳任上);杨洛,任山东单县、陕西渭源知县,升庆阳府通判(命令下达而公己不禄)。杨承彩,任延安府同知、永平府知府。杨承勋,任翼城训导、岚县教渝。杨承思,任高平训导、肃府教授。杨梦龙,任文安、平山知县。杨可栋,任永平卫经历,(卒于任上)。杨四清,任徐沟训导。杨四易,任江南松江府同知、金华知府。杨四重,初任河南宜阳知县,后升任洛阳令,又拜江西道御史。杨振猷,任沁源训导……且有三人受朝廷封赠,杨能,赠户部郎中。杨承上,赠文林郎平山县知县。杨梦龙,赠文林郎,江西道御史。
地灵必人杰。这个年代,西柏林成为众多文人墨客朝圣拜谒之地,多少大师与泰斗,对西柏林趋之若鹜。《山西通志》第二百二十二卷记载,明弘治年间,文学界大咖刘麟在冬日游览荫城东北佛耳山的摩云寺和翠云寺,天寒在寺中喝数杯热茶暖和。其诗中写到“入寺烹茶烟火生,僧伽半道人群是。何时幻质复西来,共开清听探元始。”
佛耳山摩云寺下,西柏林村,从元至清,相继元、明、清三个朝代,文人辈出,久盛不衰,他们虽未留下丰厚的田产于子孙,却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于后人。明代大文学家,一代文豪文徵明亲自为西柏林撰写《西林草堂记》,并且西柏林村张铎撰写了壶关历史上第一部县志。
佛耳山下西柏林村的古仁人,还是当地人文的精神高地。直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壶关县农村多数学校都是设在民房或旧庙者居多,而西柏林村早在明朝时就由杨进士第七世孙杨振豪独资捐资修起了西柏林村当时先进的学堂,并且历世不衰,至此仍然改造为规范的小学,其重教之风,可见一斑。他们为西柏林村的文化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文运昌盛,震惊四野,在上党乃至全国,实属翘楚。在农耕社会,在相对封闭的太行山间,有这样一个崭露头角的文化现象,十分耐人寻味,其非佛耳摩云之荫庇呼?
作者简介
左满明,生于年5月,年毕业于晋东南师专。先后在壶关县担任政府办公室秘书科科长,县政法委办公室主任、副书记,县委办副主任、县台办主任,县志办主任等职务,现在新疆建设兵团十二师二二二团社综办任主任。山西省作协会员,著作有《垄圃初耘》《壶岭松花》等。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