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绛县村名来历,找找生你养你的村

从年起,新绛县民政局就着手收集村名工作。为搞好此项工作,县民政局特聘刚从县教师进修学校离修的老教师张采舜老先生(著名作家张平的父亲)主笔。另有三位毛笔字极好的先生帮忙,记得有位叫吉钟林,另外两们不得其名。这四名老同志极其用心,每天8时准时上班,到了午饭时间搁笔,(当时县政府还有共公食堂)。他们翻阅了我县自明朝正德以来历代州志、县志资料,用心十年,毕其功于一役,于94年脱稿,成为山西省完成此项工作的第一家。省民政厅在新绛还召开了现场会。此后,又聘请县老书法家郝先生(郝世勋的父亲)书丹、西庄村石刻高手曹温元先生刻石,并树在各村的村门口醒门位置。

  十多年过去了,当年从事这项工作张采舜、吉钟林等老先生已经作古,当时主持此项工作的县民政局周河星老同志已退休多年,应当还健吧。可惜的是,这些当年耗费了不少人力、物力的村名碑,大多数遭到人为破坏。

正平坊

  隋、唐以来,为正平县县衙所在。明代城区建坊,因史以县名坊,故称正平坊。

  孝义坊

  明代,绛州城区设坊,因该坊原建有数座碑坊,有褒孝扬义之意。故称孝义坊。

  北 关

  古制,近城置厢,设有守卫之险要处称关。因地处州城北门外,故名北关厢,后简为北关。另西关,南关来历同上。

  新 关

  明代,因汾水泛涨,南关被淹,明万历八年()知州田子坚在旧关之南,营建新关,挂匾名重兴关。俗称新关。

  段家庄

  因地势不平,原名圪瘩里。明万历年间由稷山段壁迁来段姓,后子孙繁衍,遂更名为段家庄。

  寨 里

  古为州衙兵寨,故名寨里。

  庄儿头

  绛州城系卧牛形,村东南原有一大土陵,传为拴牛桩,俗名紧牛桩。后易名为庄儿头。

  窑 头

  该村傍崖临沟,崖土坚硬,村民多打窑居住。以方位分别称南窑头、北窑头。年(民国36年)合并称窑头。

  侯 庄

  传说帝禹时,此地洪水暴虐。伯益(被禹封为虞侯)助禹疏洪治水,民始安居。后伯益居此,故名伯侯庄。明代改为侯庄。

  祁 郭

  原为祁、郭两姓住地,故称祁郭。

  磨 头

  明代以前曾于鼓水两岸设水磨收税,此处为磨头孙某居所。故名。

  王 庄

  隋代,山东王中主夫妇逃荒居此,形成村落,故名。

  石 村

  原名水东村,隔鼓水与水西村相对,后因村内阎姓居多曾称阎村,而阎、盐同音,认为水能溶盐,遂更名为石村。

  桥东 桥西

  原属三林镇,镇内有万善桥,后改为三林桥,重修后又改为余庆桥。以杨东、西分村。故名。

  西 曲

  原名西渠,后简写为西曲。

  寨 子

  为西曲的派生村,清道光初()因河汛,部分村民迁往东南菜籽地落户,形成自然村,菜籽、寨子语音相谐,故名寨子。

  站 里

  金哀宗正大六年()时曾于此处设置驿站,故名站庄,清光绪间改为站里。

  站里堡

  系站里派生,初由站里一杨姓居民移此,后形成聚落,因曾筑堡自卫,故名。

  行家场

  由站里派生,原系旧时刑场,后图吉利,改刑为行。故名。

  周 庄

  建村始于周朝。本为姬氏住地,故名姬庄。至唐玄宗时因讳李隆基的基字音,遂易为周庄。

  店 头

  始建于明代。旁临桥渡,原为曲沃通汾城要道,因客商往来,店铺林立,故名。

  小西村

  为店头的派生村,杨姓首居。因坐落在店头之西,故名。

  娄 庄

  始于春秋,娄氏首居此地,因姓名村。

  张 庄

  张氏首居此地。因姓说名。

  坡 里

  在张庄西坡,凤凰岭侧翼,清咸丰年间遇旱,先后有张庄张家、南苏秦家及安泽县马家来此逃荒,形成新村,属张庄,初名张庄坡,年更名为坡里。

  龙 香

  原名李香村,后因村南有唐建龙香院.(后改为龙香寺),遂更名为龙香。

  乐义庄

  系龙香的派生村,原名李香村庄子,后改乐义庄,系以愿称名。清康熙四年()始独立设置。年9月~年12月曾划归襄汾县。

  仁美庄

  始建于明代中叶,原系木赞的派生村,称木赞庄子,后改仁美庄,系以愿称名,清康熙四年()始独立设置。年9月~年12月,曾划归襄汾县。

  南梁 北梁

  因梁氏定居此处而得名。明中叶后弟兄分居,在其北面另行建村,称北梁。原梁村则称南梁。年9月~年12月期间,曾划归襄汾县。

  东木赞 南木赞 西木赞

  始于春秋,原称龙赞。晋时,用由此上马进宫的晋王妃木兰英之姓改称木赞。明崇祯八年()分为三村,以方位命名,分别称东木赞、南木赞、西木赞。

  南社 北社

  此地近九原山,草深虫多。元以前称平山南、平山北,南蛇村、北蛇村,南厦村、北厦村。元代初年于九原山建百神庙,各村祭祀先到此集中,遂改为南社、北社。

  尚 书

  唐兵部尚书卢杞殡葬于此,并着人看守陵园,后人户俱增,形成村落,故名。

  清风庄

  位于九原山上,原由尚书村派生,故称尚书庄子,明末由村民赵永庆、赵永丰二人出头交涉争得独立,遂于清顺治间定村名为庆丰庄。年(民国6年)改名为清风庄。因庄内多数户经营豆腐,俗称豆腐庄子。

  义 泉

  据碑石载,西汉时匈奴南侵到此后,发现有泉水涌出,兵马解渴获救,故称义泉。

  窑儿上

  地处九原山上,系义泉之派生村,因村民掘窑定居,故名窑儿上。年合作化初期独立设置。

  曙光村

  初为韩家住地,故名韩家庄。年1月地名普查后,因与汾南韩家庄重名,改为曙光,系以愿说名。

  双 陀

  九原山建有梵王宫(梁天监二年——公元年后,赐改为甘露寺),此处即为佛陀(佛陀、梵语,系对得道者的尊称)住处,故称佛陀。方言,双读佛。故沿变为双陀,俗称双道村。又传唐初有二道士建村,故名。

  东林陀 西林陀

  原名梵村,系九原山梵王宫僧人所建,后人将梵字讹写为樊,遂称樊村。元延佑三年()重修甘露寺中,该寺僧人又将樊村改成林陀,为寺院植林区,后聚落日众。清顺治间确定区划,以方位分为东、西林陀。

  富有庄

  原称南社庄子,由南社派生,清康熙四年()正式建为富有庄。因土壤肥沃,五谷丰稔,住户富裕,故名。

  吉 庄

  明永乐(~)以来,久为吉家庄园。故名。

  长庆庄

  原称南平原庄子。由南平原派生。清康熙四年()正式命建为南长庆庄,简为长庆庄。系以愿称名。

  南平原 北平原

  建于北宋。因地势平坦并以方位得名。

  瑞林庄

  原称北平原庄子,由北平原派生,清康熙四年()正式命建为瑞林庄。因地处凤凰岭,杏林连片出名。

  店头庄

  位于凤凰岭之巅,原由店头派生,故称店头庄子,清康熙四年()始正式命建为北长庆庄。由于田赋丁役等项长期宗属店头,群众习惯称店头庄。年合作化初期,独立建庄。

  乐利庄

  清康熙四年()太平县令(今襄汾县)创建此庄,由于鼓励垦殖,建庄伊始曾免徭役,故居民很快形成村落。因此举乐民利国,故命名为乐利。年11月划归新绛县。

  三 泉

  春秋时原名雄镇,后因村东北有清泉、浑泉、莲花泉三大涌泉更名为三泉镇。相沿简称三泉。

  南熟汾 北熟汾

  隋时原名许有庄。因吕梁山涧流水由西北向东南穿村而过,汇入汾河。欲寻此庄,可逆流而上,无需问讯。故惯称熟汾,后以人众分村,以方位定名。

  古 堆

  九原山西侧名鼓山,山麓锥突称鼓堆,村以地名。年起简作古堆。

  冯古庄

  座落凭依鼓山鼓水,因称凭鼓庄,凭、冯二字旧本同义,后转为冯鼓庄,因长期与鼓堆争水举讼不和,改称冯家庄,示诀于鼓堆。年起始复原名。

  白 村

  白氏首居此地而名,初名白家圪瘩,后改白村。

  卢家庄

  原系唐朝兵部尚书卢杞的庄园,故名卢家庄。

  孝陵庄

  原名水云庄,相传,晋重耳回国继位(公元前)途中莅此,曾为其父晋献公设灵守孝,故更名为孝陵庄。俗称壕里。

  水 西

  因位于鼓水(今古水)西侧,故名水西。

  蒲 城

  相传,春秋时此地蒲草丛生,人们开蒲建庄,始成村落,又因与荀城(今席村)相对,故称蒲城。又传,晋重耳逃国(公元前年)途经此地断粮,饬臣乞讨,不得食。公叹曰:“真乃不舍”,故又称不舍庄。俗称不舍里。

  北李村

  初名御甲沟庄子,相传,晋重耳逃国(公元前年)遇追兵急避于此,遂呼此庄为离村,后感离字不吉,改为李村。清顺治间,因与南李村同名,此村位北,命改为北李村。

  席 村

  相传为西周姬姓封地,苗国之都城曾称苟城,晋武公灭萄,以此地赐大夫原氏。汉代席姓由湖广迁入,遂改称席村。

  泽 掌

  古有淆里、泉头、五分、庙边、黑水各泉分为5股南下,其状似掌。居民即于其间聚落形成村落。故名泽掌。

  程官庄

  明以前称呈迁庄,因呈氏首徙此地,而名。之后又有程家来定居,且人丁兴旺,遂改为程官庄。

  北苏村

  北宋前,苏家先来定居,故名苏村。金、元后,由于地处官道要冲,客商云集,渐扩成镇。清顺治间厘定区划,因一县同名三村,以位定名,改为北苏村。

  光 村

  始建于北齐(~),相传当时人们发现北郊有块地方夜间发光,故起名为光村。

  大聂 小聂

  聂建成首先来此垦殖,长子天保,留此务农,故称大聂,次子天佑另辟村庄故称小聂。

  向家庄

  明前,有流民栖此谋生。因住边远,初称稍庄,后简称为少庄,明中叶后,渐扩成村。因向姓为多,故称向家庄。

  乔沟头

  村位于沟旁,来去过桥,故称桥沟头,后演变为乔沟头。

  黄土坡

  位于吕梁山麓,土质多系黄土,故称黄土坡,属乔沟头。

  保乡坡

  位于吕梁山麓,由乔沟头派生。往昔,此处条件较差,人口流失,遂起名保乡坡,系以愿称名。属乔沟头。

  吴岭庄

  位于吕梁山东麓,系丘陵地区。因吴姓人家首居于此,渐聚成村。故名。唐以前即有碑记。初称吴岭坊,后改吴岭庄。

  南范庄 北范庄

  位于吕梁山石门峪口,初称涧东,因有涧河从村西流过,故名,后因村内范家居多,明初遂改为范家庄,后简为范庄。清顺治九年(),山洪把村子冲为两段,后确定区划。以位定名。

  张家庄

  位于吕梁山石门峪内。年9月由乡宁县划归新绛县。相传,原有稷山某地张家兄弟五人到此定居,采石为生,故名张家庄。

  东 照

  位于吕梁山石门峪北向岔谷,谷内有积水,本村在沼东,故名东沼,后改为东照,属张家庄。

  老凹沟

  本村在沼西、故名西沼,后根据地势改为老凹沟,方言读凹,为洼,属张家庄。

  南 照

  地处吕梁山洪积扇前沿,原为县办农场,年农场撤销,为了解决东照,老凹沟人畜吃水等困难,经县、地两级政府研究决定,将农场房地设施过渡给两村移民,因而形成新村。

  西 寺

  位于吕梁山石门峪西向岔谷,相传,此处原建有佛寺一座,故名西寺。

  涧 西

  位于吕梁山南麓,原石门峪有涧河从村东流过,故名涧西,系以位称名。

  王 金

  地处吕梁山洪积扇前沿,原名王钦,意乃王命钦定,富贵长远。后因苦穷,疑由欠金所致,故于年(民国3年)更名王金。

  杏 林

  原名小泽掌,由泽掌派生。年9月独立设置。以村郊杏树成林。故名。

  赵仙庄

  原为旧汾稷官道泽掌近旁的一个小居民点,故称庄里,后渐扩成,晋景公十四年(公元前),权臣屠岸贾劫持朝纲,排斥异己,杀害赵盾后裔,时有赵氏族人逃难到此获救,后人认为上灵护佑上卿赵大夫,故于赵氏孤儿明冤后(公元前)改为赵仙庄。

  乐丰庄

  原名蔡村庄子,由蔡村(西蔡前称)派生,明中叶后争改为落凤庄,以村民聚落似凤而名。清顺治间,正式确定为乐丰庄。

  西蔡村 东蔡村

  明中叶,由河南迁来蔡家,形成聚落,故名蔡村。明末,蔡村东郊有刘、张等户徙入定居,形成新村,由于两村东西并列,遂于清顺治间更名为东、西蔡村。

  北 张

  建村始于宋代末年,初有张姓徙此定居,又因位于县城之北,故名。

  西行庄

  初由行姓人家徙此垦殖,因分在两处落户,其位于西者,遂称西行庄。俗称行庄。

  南行庄 北行庄

  南行庄、北行庄原合称东行庄,与西行庄相对,后因吕梁山洪水将东行庄冲为南北两段,后以位定名。

  南杜坞 北杜坞

  始建于春秋时期,原为杜氏住地,又因地处吕梁洪积扇前沿,地形低凹,故名杜坞。后因常有洪患,部分村民迁往北部高处,遂分南北杜坞。

  西 庄

  建村始于五代的后周以前,时北杜坞已成大村,因居其西,故称西庄。

  西庄坡

  位于西庄西北的吕梁山麓,系丘陵地带,清光绪初首由西庄曹家移此开发,后聚集渐多形成村落,原属西庄,故称西庄坡。年5月始行独立设置。

  胡桑庄

  位于吕梁姑射(读衣)山之麓,初由西行庄人徙此垦殖开发,始成村落,因村郊有胡桑,曾名胡桑圪瘩,后改胡桑庄,属西庄坡。

  庙儿坡

  位处吕梁山洞峪口,原建有土地庙、老母庙与老虎庙于此,附近乡民常到此焚香顶礼,故名庙儿坡。清末首有北董李姓家人徙此定居,后有各地客户陆续迁来,遂聚落成村。

  宁家坡

  位于吕梁马首山之麓,初由北董宁丁西于明万历末年迁此落户,后子嗣蔓延聚落成村,故称宁家坡。

  张家坡

  位于吕梁山马壁峪口左侧高地,明朝中叶有名张新旺者到此垦殖立户,聚落成村,故称张家坡。

  沐浴沟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由秦国东渡(公元前),后曾莅此小憩,并就沟内泉水沐浴。故名。俗称苜蓿沟。

  北董 东南董 西南董

  原合称董村。明万历三十年()吕梁山洪水将董村冲断,遂称南董、北董。明万历四十一年()又遭洪暴,将南董冲断,以方位定名。

  李家庄

  明末,闻喜李氏兄弟三人迁此定居,后垦殖开发形成村落。以姓说名,故称李家庄。

  马首官庄

  明中叶,原为外来各大地主庄园,由于共管故称官庄。后改称管庄,清光绪年间,因位于马首山下,又为区别于柳泉官庄,遂更名为马首官庄。

  南燕 北燕

  建村始于春秋,有晋燕之说。初为燕氏住地,称燕村,后村落渐扩,始分南北。

  泉 掌

  原名长秋镇。明时,因村东南有泉五眼,村中有泉一眼,布状似掌,故易名为泉掌镇。

  朝阳庄

  元末明初,绛州城有寓居的知府史某于此招募流民为其垦殖,形成聚落,属私人庄园。清顺治间确定区划,定名为史家庄。年因同县一名两村,命改为朝阳庄。

  王守庄

  古称羊舌村。本为晋悼公时中军尉羊舌肸大夫的故里,故名。明成化二十一年(),大荒,村民流散,仅留王姓一户守庄。清初确定区划,遂改称王守庄,俗仍呼羊舌村。

  刘建庄

  清康熙四年(),绛州知州刘显第驱民开荒,命建此村,初称西刘庄,属薛郭。清光绪年间始独立设置,为纪念知州首创之功,遂改为刘建庄。俗称西庄子。

  永兴庄

  清康熙四年(),绛州知州刘显第驱民开荒,命建此村,初称东刘庄,属席村。清光绪年间始独立设置,为纪念知州首创之功,遂改为刘家庄。年1月,因同县一名两村,命改为永兴庄。俗称东庄子。

  东薛郭 西薛郭

  唐乾封元年(),薛仁贵率兵东征经此,因感风光明媚,命建薛苑。安史之乱后,天下兵马副元帅郭子仪平史思明部崔乾佑,屯兵绛州时曾莅薛苑观赏,予以重修,故名薛郭,后聚落日多,扩展为村。清顺治间,确定区划,以方位定名。

  东韩 西韩

  村位不平,环周多丘陵。元时,以韩、梁两姓居多,故称韩梁山,后因赋丁难征,遂分东、西韩梁两庄。年(民国6年),实行村治,简称东韩、西韩。

  武 平

  清乾隆《直隶绛州志载“武平关在州西三十里,北齐屯兵以防同寇”,即此。后关隘圮废,改称武平。

  下 堡

  村北有堡,因居坡上,故名上堡。元代末年,有兄弟三人逃荒至此,栖落坡下,自名下堡。

  光 马

  原为光、马两家住地,故称光马。

  梁 村

  明称梁庄镇,清初始称梁村。传系梁家先入,以姓说名。

  南 张

  建村于宋代末年,张姓先来,以方位,故名。

  上院 下院

  地处鼓水(今古水)之交的南端,称南古交,今尚有古交墩旧址。明前,此处设有驿路急铺,即古交铺。年(民国6年),施行村治,以地势高低分别定名。

  中古交地处南、北古交之间,故称中古交。

  北古交

  地处鼓水(今古水)之交的北端,故称北古交。

  辛 堡

  居民原住上堡,后因吃水困难,迁移到此,因迁村在明初夏历辛亥年(),遂改称辛堡。

  丁 村

  因村内街巷全为丁字形,故名丁村,系以建说名。

  前刘 北刘

  明称刘村,以刘家先入而名。清光绪间(),因聚落扩展,区划为两村,原聚落部位称前刘,后扩展部位称后刘。年(民国11年),因后字不吉,改后刘为北刘。

  周 流

  传建于晋,系周家先迁于此,后形成村落,故名周村。隋开皇十六年(),鼓水(今古水)改渠灌田。由村北、村西流过,村南又有汾河,环周皆水,故于清光绪间,呈改村为周流,系因水说名。

  南李村

  始建于北宋,因李氏先入,原称李村。清顺治间厘定区划,因同县一名两村,此村位南,饬改为南李村。

  南苏村

  原名苏村,系因苏家定居于此而名。始建于北宋,初居堡,后移出。因同县一名三村,以方位定名。

  下船村

  唐武德二年(),秦王李世民从皮氏(今河津)渡黄河,夜宿渡口由此下船,故名下船庄。俗称下船头。

  王 村

  此处古建有百里王的王子坟,故名王村。又因此地以产桃闻名遐迩,俗称桃儿王村。

  翠 岭

  始建于元,当时各村常以中社为中心,集会进行祭祀活动。本村位于中社之南,故名南社。年1月,因同县一名两村,命改为翠岭村,因地处翠凤岭东麓,系以地称名。

  中 社

  始建于元,当时各村常以此处为中心集会进行祭祀活动,故名。

  南王马 北王马

  晋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因逃国(公元前年),途径此地,马不能行,曾留马及养马人于此。遂名王马。后又以方位分称。

  永丰庄

  原称斜口,因村居斜路之口而名,明天顺五年(),灵邱王朱荣顺率族徙此后改称朱家庄。明隆庆三年(),朱府遭贬废爵,改朱家庄为永丰庄。俗称南庄子。

  中苏村

  原名苏村,系因苏家首垦定居于此而名。清顺治间厘定区划,因同县一名三村,以位定名。

  苏村堡

  位于翠凤岭北麓,始建于北宋,因住堡内又位沟南,故称南堡。年9月,公社化初期因与西关的南堡重名,改为苏村堡,属中苏村。

  龙 泉

  村南原有自流泉涌出,泉边曾建水磨,水流腾空似轮,故称轮泉,村以泉名。明前,改名龙泉,新中国建立后,因地下水位变迁,此泉已涸,村名仍存。

万 安

  原名万家庄,初为万氏住地,建村先于隋代,后因东依古唐关(今柏壁)、西临北侯堡、南靠阳王庙,均设重兵防守,北面又有汾河险阻,长期安宁,遂易名为万安。

  杜 庄

  杜家首徙此地,成立杜家集,招募居民,渐扩为杜庄镇,后以集市衰撤,更名为杜庄。

  梁家庄

  梁氏先入,因姓说名。

  柏 壁

  北魏明元帝泰昌五年()置柏壁镇。唐高祖武德二年(),秦王李世民引兵自龙门东渡征讨刘武周时也于此屯兵,故久为重镇,曾称古唐关。柏壁,因愿说名,柏希长远,壁喻坚实。

  西马 东马

  原名马村,唐武德二年(),秦王李世民,于此渡河上马,故更名为上马,后因分村,以方位定名。

  窑 上

  由西马派生,因居沟临崖,住户多打窑安家,又地势较高,故称窑上,属西马。

  九姓庄

  原为祖师庙遗址,新中国建立后,有梁、李、耿、戴、陈、焦、彭、侯、陶等九姓相继于此落户,故名九姓庄,属西马。

  樊 村

  北魏前,樊家最早到此定居。

  赵 村

  明前称王赵村,系王、赵两姓徙此组合而成,后以赵家兴旺,人丁众多,遂演变为赵村。

  赵村圪瘩

  原系泰山庙旧址。年由赵村派生,又因地势高亢,故称赵村圪瘩,属赵村。

  马 庄

  明以前称石马村,系石、马两姓组合而成,后以马家兴旺,人丁众多,清顺治年间更名为马家庄。年起简为马庄。

  石家庄

  原系石氏住地,因姓称名。

  天地庙

  清顺治四年(),由汾南36村镇集资创建天地庙。年毁于战乱,新中国建立后外地住户陆续迁入,逐渐形成村落,村名沿用庙名。年属万安。年改属杜庄。年独立,文化大革命时期称忠东。年1月恢复本名。

  西榆 东榆

  明代建村,因村中多榆得名,由万安移民派生。清顺治间(),重整区划,以方位分别定名。

  阳 王

  北魏斛律光屯兵柏壁时,此地即有驻兵纪事,其兵寨后扩成村,久称寨里。年1月,因县内一名两地,村治已展延到阳王庙(即稷益庙)附近,遂改寨里为阳王。

  南头 西头 北头

  因分别位于阳王村南、村西、村北,以位定名。

  裴 社

  裴氏首居于此形成聚落,又因古时祭神时长期为首庄,故名裴社。

  上 庄

  地处峨嵋坡脚,南高北低,来村要上行,故名上庄。俗称庄里。

  禅 曲

  唐代为天台寺主持僧所创,故名禅社。清乾隆间,以该村居民聚落在峨嵋岭丘陵、沟壑,遂更名为禅曲。

  苏 阳

  原为苏、阳两姓住地,故名。

  东张 西张 张村

  明代统称张村,系张氏首徙居地,后因子嗣众多,村落扩大,清顺治确定区划按方位始分东、西、南张。年1月,因与本县泉掌镇南张重名的阳王镇原南张村,更名为张村。

  北 侯

  北魏后期(),东魏派刘毅将军据此把守,刘毅爵封北平侯。北侯之名,即此而来。

  辛 安

  明嘉靖年间,辛姓人居此形成聚落,故名。

  阎 壁

  北魏后期,东魏曾饬阎姓将军驻此设营镇守,对抗西魏,因史说名,故名阎壁,今村郊尚有将军庙遗迹。

  董 村

  初为东魏兵寨据点,驻军首领姓董,后裔留住于此,故名。俗称董村嘴。

  北 池

  始建于唐末,初名赵家寨,为赵氏住地,后百姓迁入,因家族众多又居沟北,遂改为北石庄。元中叶后,杨、梁二姓相继迁来,杨家发展迅速,但苦于久旱无水,乃仿羊(谐杨)盼水释义,于明末又改北石庄为北池村。

  南 池

  原称南史庄,位于沟南,系史氏垦殖首创,元中叶后,杨姓徙入,家族发展迅速。此地干旱,乃仿羊(谐杨)盼水释义,于明末又改为南池村。

  弋家庄

  村居峨嵋岭,水土流失严重,耕作困难,遂择弋字命名,称弋家庄。弋者,系绳而射,愿在射中。

  乱石滩

  原由弋家庄派生,地处闻喜、稷山、新绛三县之交,系山洪滩涂,故乱石滚滚,因地说名,新中国建立前有居民6户,新中国建立后陆续迁离,至年仅存地名。

  北池岭

  地处峨嵋岭上,清道光二十四年()北池梁家首垦于此,派生聚落。因地势高又位于沟西,故名西檐头坪。年合作化时期,正式命名为北池岭,属北池。年独立建村。俗称西岭。

  刘峪岭

  地处峨嵋岭,清初刘峪冯家首垦于此,派生聚落,康熙四年()州守正式命建永庆庄,因地势高又位于沟东,曾名东檐头坪。年合作化时期,改名为刘峪岭,属刘峪。年独立建村。俗称东岭。

  刘 峪

  东魏(公元年后)时,北平侯刘毅将军在北侯率兵拒守,对抗西魏,刘氏后勤基地即设于此处沟内,故名刘谷庄,后因聚落日众,居民延及峪口,清光绪间改称刘峪庄。年为刘峪村。

  新 红

年公社化初期,为了平衡土地,将辛安、马庄、石家庄的亩耕地划归刘峪,形成飞地,因地距刘峪5公里,隔村种地诸多不便,从年起陆续由刘峪移民到此,形成新村,曾名小刘峪。年正式命名为新红,系以愿说名。

  支北庄

  明末,支社移民到此形成聚落,清顺治间确定区划,因位于支社村北遂定名为支社北,光绪间改为支北庄。

  北兰庄

  原由兰村移民派生,故称兰村庄子,年(民国21年),因位于兰村正北,遂改为北兰庄。

  东康 西康

  明前称康村,系康氏聚落所在,原居沟东,后以子嗣扩延沟西,清顺治间重确定区划,始分东西。(东属支北庄,西属阳王)

  东王 西王

  明中叶,由湖广徙入王家兄弟二人到此垦殖落户,后为耕作方便,一住沟东,一住沟西,渐扩成村,遂名。

  兰 村

  原为兰氏首居,后聚落为村,以姓说名。

  刘 雅

  形似半岛,沟内流水,柳树丛生。故称柳丫庄,明末前刘贵一家徙此定居,遂改柳丫为刘雅,清顺治间始行正式命名。

  曲 村

  四面环沟旁水,筑有城堡,仅设吊桥相通,古称四水堡。与秦王堡(公堡里)遥相呼应,唐初建村,为兵家据点,后因年久坍塌地形弯曲难登,遂于明代改称曲村。

  史家崖

  原由山东史家迁此落户,形成聚落。清顺治间定名史家岩。光绪始改为史家崖,因临沟旁崖多,故名。

  史家庄

  地处峨嵋岭深峪红叶沟东侧。沟狭林深,东汉末年陕西化义迁来几户史姓人家,到此垦殖谋生,后人口渐多,聚落日众,成为村庄。以姓说名。

  卧龙庄

  位处峨嵋岭上,明末,支社移民到此形成聚落,初称南庄子,清顺治间确定区划,因位于支社村南遂定名为支社南。一说因有村人梦见龙来而名。

  支 社

  地处峨嵋岭坡脚,东西临沟。原为李氏住地,故名李家庄。唐代安史之乱中,浙江有户叫支遁者逃此定居,后支姓日众,遂改为支社庄。简称支社。

  堡 里

  四面临沟,形似孤岛。唐武德二年(),秦王李世民东渡征讨刘武周时曾据此练兵习武。初称唐堡,旋改为秦王堡,传名曲《秦王破阵乐》鼓乐即为此间军中所作。清顺治时简为堡里。

  东横桥

  明末清初,陕西关中大灾,师姓人家徙此垦殖谋生遂成聚落,初属横桥,乾隆间分村,本村因居其东,故称东横桥。清末民初,横桥村续有分合。

  西横桥

  位于浍河下游,明前称富裕庄,后因地处官道要冲,交通受阻,遂于村边河段之上自西向东横架一桥,便于车马通行。始改村名为横桥。清乾隆间,因东郊高地形成新聚分村,本村适居其西,改称西横桥。

  新横桥

年7月中,浍河泛滥成灾,西横桥部分灾民迁此形成新聚。初称新农村。年1月正式命名为新横桥,属西横桥。

  横桥堡

  原为兵寨,有堡。系南北朝时南太平县衙屯兵所在,后废。清光绪三年大旱之后,西横桥戴家因盗匪不宁,率族迁此修茸,始有新居,初名堡子。久属西横桥,新中国建立后遂改为横桥堡,年独立建村。

  南马村

  明称马村,以姓说名。清光绪改为南马村。

  宋 村

  宋氏创建此村,遂以姓命名。

  南 庄

原三王庙碑记:明代南氏先居于此,故称南庄。

  东升庄

  春秋时,晋平公在此建虎祁宫(公元前),后毁。隋末,居民在虎祁宫遗址筑堡,起名修义堡,旋改为东升村,后因两巷不和,分为东升东、东升西两村,新中国成立后始将两村归并为东升庄。俗称岭儿上。

  向阳沟

年,由于汾河南岸浸蚀,危及三家店沿岸居民,部分住户被迫迁此,后因人口逐年增多,形成自然村。年,群众共议,定名为向阳沟,系以愿说名,原属三家店。年,呈准独立建村。

  向阳坡

  三家店南塬台有坡地近千亩,素感耕作不便,年后大队鼓励居民迁户,遂逐步形成派生的自然村。曾名店上庄。年,呈准独立建村,并更名为向阳坡。

  三家店

  唐前此处,属毛家庄,后因地处官道要冲,由毛家庄三家徙此开店,故称三家店。宋末,因汾河浸蚀,毛家庄居民纷纷迁此,遂成新聚。别名:店儿上。

  张 店

  古为官道必经之地,初由张姓某于此设店铺接待过往客商,后渐聚成村,故名。

  东尉村 西尉村

  沟系如龙,自峨嵋岭蜿蜒南下汇至汾河,汇集处素称九龙口,其间草木繁

  茂,故名蔚村。明中叶聚落日扩,分村,位东,定名东蔚,位西,定名西蔚。

  清初又简为东尉、西尉。

  韩家庄

  明前属尉村,因村居高地,曾名蔚村圪瘩。明中叶分村,因位于东、西蔚村之间,故称中蔚村。清顺治年间,因韩姓户多人众,呈改为韩家庄。

  符 村

  南北朝时,北魏曾置南太平县,治所即设于此。隋改南太平为正平,治所遂撤。因村址为当时县衙印符存放处,故名符村。

  宋温庄子

  清康熙四十九年(),由宋温庄迁此九户,形成新村。故称宋温庄子。别称,西庄子。

  刘家庄

  始建于唐,初为刘氏住地,故名。

  行云庄

  始建于明末,传有一行姓旅客过此,突见乌云磅砣,将起暴雨,遂择窑而避,但顷刻又晴空万里,气象万千。旅者认为是吉祥之地,即携眷徙此定居。清顺治间厘定区划,起名行云庄。

  宋温庄

  原为宋、温两系家族住地,故名。又因地处峨嵋岭,坡度陡峻。别称峻儿庄。

  郭家庄

  初由晋中郭家垦牧定居而成聚落,故称郭家庄。

  文 侯

  春秋后期,魏文侯定都安邑,称雄中原。传此地即为文侯出生处。故称文侯。

  西柳泉 东柳泉

  地处浍河畔,柳绿森森;又南依峨嵋,泉流淙淙,故称柳泉。明前,因聚落日扩,遂区划为东西两村。

  中村南

  村东有一土丘,明前又有河南客户马家徙此营生。后聚落成村,故称马鼓垛。明末,乡村大乱,有武举张某以官庄、马鼓垛为中心,组织12村联防自卫,因本村位于中心村南,遂更名为中村南。

  中村北

  村南有通邑官道,过往客商多于此打尖小憩,故名官庄。明末,附近12村联防自卫时,因本村位于中心村北,遂更名为中村北。

  台 上

  春秋时,晋太子申生由曲沃前来浍南(今横桥一带)祭母(齐姜),因河涨到此受阻,故设坛遥祭。设坛处后有聚落,称坛上,后简为台上。

  孙家院

  初为孙家宅院,后渐扩成村,故名。

  原 村

  初为春秋晋武公原大夫的住所。本居堡内,后以子嗣众多,遂移出,派生原村。

  原村堡

  始建于春秋,初为晋武公原大夫地,以堡称名,元末,由于聚落日扩,于堡外另建新村,致使中心移转,遂附属原村。

  原村窑上

  原为砖瓦窑,年(民国36年)新绛解放时,仅有客户数人携眷住此。年原村大队第4生产队集体迁户,始成村。故称原村窑上。属原村。

  狄 庄

  春秋时,北方狄人控据秦、晋两省,后少数狄人留居此,遂指族为姓。故名。

  八里斜

  清末,由水西迁来黄姓1家,到此开店营生,起名黄家庵。绛州至隘口客商步行起早,多抄斜过此打尖,生意兴隆,聚落渐扩,因有斜8里,过路人统呼此站为八里斜。

  谭家庄子

  原名豆腐庄,以制销豆腐闻名。清康熙间,谭家庄数户因隔沟耕作不便迁此定居,以谭姓人多,遂更名为谭家庄子。别称:东庄子。

  谭家庄

  西汉末年,谭姓家人由吴地(今江苏)迁此垦牧,后子嗣繁衍成村,故名。

  翟家庄

  东汉间,有翟姓人家由安徽迁此落户,故名。

  杨家院

  始建于战国,传系山东杨家首创,故名。

  张家院

  村以院名,传初为张家宅院,曾名张家里。

友情提示:扫描下方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效果好
北京那里看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linzx.com/xlny/22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