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我叫孙晓英,欢迎您跟我一起走进由濮阳市演讲朗诵学会主办的《诗词赏析》栏目,今天我与您分享的是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耸立于长江南岸,自古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称。苏轼于元丰七年(年)5月,由黄州贬赴汝州时经过九江,畅游庐山10余日,被庐山峰峦叠嶂、云烟雾霭、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10余首赞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览庐山后的总结,他将自然景物与人生哲理有机融合,在浅显朴实的语言中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这首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引发思考,充满智慧,博得千古流传,万口传诵,是公认的描写庐山的名篇杰作。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横着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雄奇秀丽;侧着看,则是峰峦叠嶂,奇峰突起,直入云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景、人走景移、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奇思妙发,耐人寻味,整个意境浑然而出,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回味思考、驰骋想象的空间,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名言警句。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被庐山的峰峦所限,看到的只是它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而已。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呢?难道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为什么有的人会走投无路,山穷水尽;而有的人却可以绝处逢生,柳暗花明呢?这一切不都是由于当事者“身在此山中”,而“不得庐山真面目”吗?这种人生境遇与游人看山不得其法,是多么地相似啊?这两句诗启迪我们一个生活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如果总是从一个视角去观察事物和现象,就难以发现新的问题、难以进行创新。要想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就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事物和现象,往往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在冥思苦想中顿时觉悟,在停滞不前时豁然开朗。在众多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题西林壁》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了人们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而苏轼没有描写具体的景色,只是概括地抒写了游览庐山的总体印象,从中引发一种生活的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如果说宋代以前的诗歌,特别是唐诗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时期,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题西林壁》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将诗语本身的形象性和逻辑性高度统一,将诗词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有机融合,不仅流露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喜爱之情,也表现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关怀。苏轼这种诗词人生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一个大文豪强大的责任感,在当今时代也是文化工作者的精神追求和责任担当。亲爱的朋友们,这首诗就为您解析到这里,非常感谢您的聆听!下期再见!审核:张锋音频:刘俊军
赏析者
孙晓英,濮阳市城市管理局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副科长、高级经济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濮阳市演讲朗诵学会副秘书长、艺术总监助理,濮阳市心理学会优秀讲师。热爱学习与生活,追求精致与美好。多年来,积极参与全市演讲朗诵及宣传讲解等活动,多次荣获濮阳市演讲朗诵比赛一、二等奖。传承国学经典文化,弘扬社会主旋律,一直在路上!。
往期回顾
诗词赏析(1):《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
诗词赏析(2):《渔家傲?秋思》诗词赏析(3):《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诗词赏析(4):《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诗词赏析(5):《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linzx.com/xlxw/10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