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创新发展理念破解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村

西林县是国定贫困县,年以前仅有11个行政村有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比例高达88%。年5月,西林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异地发展、三产为主、村企联手、多元发展”的发展理念,成功实践并建立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即:让每个贫困村有“1”个铺面,入股“1”个市场,拥有“10”亩果园),树立了样板。截止年底,全县97个行政村(社区)中,已有村集体经济的有52个,占总数的53.6%,其中年收入超过5万元的有2个,2—5万元的有40个,2万元以下的有10个,全县41个贫困村均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以上,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突破性发展,有力地推进了受益贫困村的脱贫步伐。这一经验得以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百色市发展村集体经济工作现场会在西林召开。这一实践较为成功地破解了边远贫困地区农村普遍存在的村集体经济“空壳村”难题。

创新“异地发展”理念,跳出就地发展“圈子”

以前西林过多地强调就地发展集体经济,但由于部分村落基础薄弱,自然条件较差,在本村发展村集体经济制约因素很多,优势并不明显。针对这一难题,我县县委、县政府提出集体经济要发挥比较优势,大胆跳出“在村本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做法,把各村资金集聚起来,更多地往县城、乡镇投入,开始打破地域的限制,尝试走异地发展之路,比如在县城购置商业用房、门面、店铺等,依靠租金获取收益,从而为村集体经济异地壮大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全县整合各类资金万元,在县城商贸繁华地段为41个贫困村分别购买了一个20平方米的门面,委托给企业统一经营管理,收取的租金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年每个门面收取租金0.万元,之后每年租金比上一年上涨10%,该项做法不仅确保了村集体经济有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而且还一次性解决了所有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的难题,实现了全县41个贫困村集体经济的全覆盖。

创新“三产为主”理念,突破传统发展模式

长期以来,西林县发展村集体经济更多地沿袭传统的一产发展模式,而在二产、三产方面发展不足。针对这一情况,我县经过认真调研分析,认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要讲究经济规律,在投资回报率上,一产最低,而三产最高,应当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开发第三产业上,比如市场、酒店、宾馆、旅游等方面。我县提出了以“三产为主、一产二产为辅”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全县整合资金万元,入股到县、乡(镇)农贸市场,按照年回报率10%作为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此项可为每个贫困村实现年收入2万元。

创新“村企联手”理念,开创合作共赢局面

当前由于受市场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受到流动资金紧缺的困扰,而发展村集体经济也有找项目、求合作对象的愿望。对此,我县提出了“村企联手”发展的构想,指导各村在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的过程中,与谋求技改或扩建再发展的企业互动,一方出资源,一方出资金,互惠互利。这种做法一方面解决了企业融资扩大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村级也因此盘活了资产,增加了收入。全县整合资金万元,为41个贫困村每个村购买了10亩水果,再将果园承包给龙头企业统一经营管理,每个贫困村、两年每年收入租金1.5万元,年起进入盛果期年租金提高至2.1万元,从而实现了企业发展与村集体经济增收互利共赢的局面。

创新“多元发展”理念,提升规避风险能力

发展村集体经济既有投资,也有风险。我县提出发展村集体经济不能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面,而是多元化发展、分散风险,大力鼓励各村因地制宜、发展多种村集体经济模式,通过资源开发型、盘活资产型、产业带动型等,做到有门面、有市场、有果园、有物流园等,从而实现村集体经济“百花齐放”。如我县马蚌镇那扛村走资源开发型模式,开发库区旅游资源,年均接待游客12万人次以上,仅停车费、服务费按5%的比例作为集体收入,就超过1万元;普合乡新丰村走盘活资产型模式,通过土地流转盘活群众闲置土地租给公司发展食用菌,每年租金3万元。将旧厂房转租,每年租金5.5万元。再加上出租水面、钓台收入1.7万元/年,60亩果园租金5万元/年,该村通过开发资源、盘活资产和实施“工程”所得收入,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7.2万元;那佐乡坝盆村走产业带动型模式,成立黄牛养殖合作社,发展养牛产业,村集体按35%入股分红,仅此一项年收入就有2.2万元。西林县通过创新发展理念,成功走出了一条符合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路子,不断鼓盈群众的腰包,有效拔“穷根”、开“富路”,真正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和实惠。

□转自广西西林网陈光敏黄云晟韦素雪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互助论坛
皮肤科白癜风杂志编委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linzx.com/xlxw/1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