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青拍摄的毛主席这幅照片拍得34万元

江青于年拍摄的毛泽东在庐山坐像

江青(笔名李进)于年拍摄的毛泽东在庐山坐像(黑白照片)

“毛泽东在庐山”照片拍出34万元

《文摘报》(年05月21日05版)

  毛主席在庐山坐立的半身人像照片年曾在北京拍出34万元的落槌价格。这幅照片出自江青之手,摄于年,在“文革”中以“李进”的笔名发表,后采用手工上色将黑白照片做成彩色照片。

  由于照片作者的特殊身份,是谁拿出来拍卖的?为何要拍卖?版权归谁?对此,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李欣表示,卖家的身份和拍卖原因暂不方便透露,但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照片拍卖只是物权的转换。也就是说,无论谁拍得这张照片,其版权仍归属作者本人。

诗人毛泽东的庐山情思庐山位于江西北部,耸立于鄱阳湖、长江之滨,又名匡山、匡庐,相传因殷周间有匡姓兄弟七人结庐隐居而得名。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历代文人骚客吟咏不绝。毛泽东先后于年、年和年四次登上庐山,并欣然赋诗《七律·登庐山》和《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抒发深厚情怀和独特感触。毛泽东的两首庐山诗,曾被赋予过多的政治意味,充满神秘色彩。今天,我们揭示两首诗的来龙去脉,不仅能摆脱无限拔高的窠臼,真正回归诗词艺术审美,也有助于人们更理性地看待庐山的历史风云。

跃上葱茏抒诗情

关于毛泽东年第一次登上庐山的具体日期,有6月29日、6月30日和7月l日三种说法。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出版的《毛泽东年谱(—)》记载:“7月1日晨,在九江下船登岸,乘汽车上庐山,住别墅(美庐)。”另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出版的《毛泽东传》记载:“六月三十日下午,毛泽东一行乘船离开武昌,到达庐山脚下的九江已经是晚上十一点半了。第二天(七月一日)一大早,乘车上了庐山。”这两本书是依据档案材料编写的,因此,毛泽东7月1日登上庐山的说法,更值得采信。《毛泽东年谱(—)》记述:7月1日,“作《七律·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七律·登庐山》描绘了毛泽东立于庐山之巅,极目四方,看到了一个雄奇壮阔的世界,抒发登上庐山的所见所感。这首诗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年12月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后来,毛泽东吸收郭沫若等人的意见建议,对《七律·登庐山》多处进行了修改。他将“欲上逶迤四百盘”改成“跃上葱茏四百旋”;将“冷眼望洋观世界”改成“冷眼向洋看世界”;将“热风飞雨洒南天”“热肤挥汗洒江天”改成“热风吹雨洒江天”;将“陶潜不受元嘉禄,只为当年不向前”改成“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经过完善之后,《七律·登庐山》一诗对仗更加工整,语意更加精准,诗意更加隽永。上山之前,毛泽东听取了江西省省长邵式平介绍庐山公路的建设情况,说到盘山公路全程24公里,有道弯。上山时,毛泽东让警卫员准备了四盒火柴,每盒整整根,每转过一道弯,就丢一根火柴。车子抵达庐山牯岭街时,四盒火柴正好丢完。途中毛泽东抽烟用了4根火柴,正好道弯。“跃上葱茏四百旋”中的这个细节,不外乎说明毛泽东有几分较真,更有几分童趣。据《毛泽东年谱(—)》记载:年7月1日,“上午,同林克读英语。其间谈到李白的诗《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和苏轼的诗《题西林壁》”。显然,写诗的时候,毛泽东的心境比较平和。有感而发题照诗年8月23日至9月16日,毛泽东在庐山主持召开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会议旨在纠正年庐山会议以来重新泛滥起来的“左”倾错误,贯彻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制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重点研究解决工业和高等教育等方面的调整问题。上山之前,毛泽东对秘书田家英说:“这次要开一个心情舒畅的会。”毛泽东的心情也比较轻松,有闲游览庐山含鄱口、仙人洞等名胜。9月9日,他赋诗一首《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该诗首次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年12月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年1月4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刊载了这首“题照诗”。4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郭沫若的《“无限风光在险峰”——读毛主席〈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并刊登了李进的“庐山仙人洞照”。毛泽东曾创作过两首“题照诗”:一首是《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另一首是写于年2月的《七绝·为女民兵题照》。所谓“题照诗”,是为照片题写的诗作,类似于题画诗。题画诗多为“以诗论画”或“论画诗”,诗与画是姊妹艺术,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声诗”之说。这首七绝因“庐山仙人洞照”而起,有必要弄清楚照片所拍摄到的景物。郭沫若曾出于考古学家的癖好,多方考证仙人洞,不仅考出其方位、形貌和景物构成,还考得“仙人”之来历。考证完了,郭老不得不承认:“主席的诗,和所谓仙人洞本身,看来并没有多么大的直接关联。主席是在为‘庐山仙人洞照’题诗,而不是为仙人洞题诗。”后来,郭沫若找李进要到了照片。他描述道:“照片的左下部所显出的是白鹿升仙台上的御碑亭,岩身浓黑。御碑亭之外,高处低处都有葱茏的树木。照片的上部是苍劲的松枝,是近景,可能是罩覆在摄影者的头上的。其余大部分空白是一片云海,在白色的曲折的云涛之中有几团黑色的稠云。像海中的洲岛。我估计:摄影者可能是站在石松上照的。石松离御碑亭与仙人洞都不很远,介在二者之间。那是交伸出一个平坦的大岩石,石身上刻有‘纵览云飞’四个字,石面上刻有‘豁然贯通’四字。石旁有一株松树。这也是庐山上适于纵目远眺的一个名胜地点。”“暮色苍茫看劲松”,在傍晚时分昏暗迷茫的景色中,遒劲的青松挺拔于山崖之间。“暮色苍茫”颇似《卜算子·咏梅》的“已是悬崖百丈冰”和《七律·冬云》的“高天滚滚寒流急”,表明形势非常严峻。“劲松”象征着不畏强暴的正面形象,如同“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英雄”“豪杰”。从孔子称赞“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以来,中国人对劲松一直十分推崇。“乱云飞渡仍从容”,究竟是“松从容”还是“云从容”?郭沫若解释:“是指一片云海中的波涛汹涌,而劲挺的松枝却泰然自若,从容不迫。”据吴正裕主编的《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考辨”介绍:《毛主席诗词》出版后,翻译出版英译本时,英译者对此也提出疑问,请求毛泽东作了解释。年1月27日,毛泽东当面向袁水拍等提问者明确回答:“是云从容,不是松从容。”可是,过了10年,袁水拍对此问题又产生了疑虑,担心自己上次未听清楚毛主席的回答。年10月27日,袁水拍给江青写信,问:“是松从容还是云从容?”江青在袁水拍来信上批道:“我忘了是云从容还是松从容,请主席告我。”第二天,毛泽东的秘书张玉凤给江青写了一张便条:“关于‘乱云飞渡仍从容’一句,主席说‘是指云从容,他喜欢乱云’。”毛泽东的这次回答,不仅表明了诗句是描写乱云飞渡时本身那种从容舒缓的形态,而且揭示了诗人观看乱云飞渡的一种欣赏的心态。“天生一个仙人洞”,仙人洞系悬崖绝壁上的天然石洞,洞深约10米,可容上百人,相传为吕洞宾求仙学道之处。照片上面看不见仙人洞,而是洞外的风景。“无限风光在险峰”,在险峻的山峰中,有无数绚丽壮景。正如宋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云:“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年,美国年轻女作家维特克夫人访问江青时,江青模仿“毛体字”将毛泽东诗抄写在照片背后送给维特克夫人,还送了一张她拍摄的庐山“汉阳峰”照片,背面有题诗:“江上有奇峰,锁在云雾中。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落款“江青摄,诗赠维特克夫人。一九七二年八月十二日”。如今,笼罩在庐山的重重历史迷雾已然散去,人们可以真正领略毛泽东庐山诗的审美意蕴。

来源:《党史文苑》年第9期。

审稿:刘国勋编辑:王洁敏黄文高校对:蒋先明李红伟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中改视播。投稿邮箱:zhonggaishibo

.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linzx.com/xlxw/95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