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特教资源” 师生问好!
(二)、古诗导入:
1、今天上课之前黎老师想给同学们唱首歌,你们想听吗?......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我一起唱,这是什么歌曲呢?—《明月几时有》
2、对了,这是苏轼所写的一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们当代人给它配上了优美的旋律,谱写出了这样一首好听的歌曲,今天黎老师同样给同学们带来了苏轼的一首古诗,我也给它配上了好听的旋律,你们想学习吗?
3、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第13课,上一节课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本课的生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内容——《题西林壁》(板书、朗读课题)
(三)、解诗题、知作者
1、A、请同学们先听两遍范读,播放录音,老师领读(板书、整首古诗)
B、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朗读古诗。
2、学习一首古诗,用我们之前学习古诗六大步骤的方法,首先我们应当解诗题(板书:解诗题)
这首古诗的题目是《题西林壁》,古时候,在酒楼,寺院等地,大多有一处粉刷不错的墙壁,专供文人墨客题咏留名,今天这首古诗就是作者在游玩庐山的时候,书写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的。
题:书写西林:西林寺壁:墙壁
标题的含义: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3、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那么这首古诗是谁写的呢?接下来我们就要知作者(板书:知作者)
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
(四)分析古诗
1、苏轼去庐山看到了怎样的景色,让他写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呢?我们一起去古诗中欣赏,谁来读一读整首古诗?
A、第一行我请同学读一读:横看成岭侧成峰
用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三个步骤“抓字眼、明诗意”(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横:从正面看岭:山岭峰:山峰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高耸入云。”
老师这里有一个用泥捏出来的山,请同学们来观察(从不同角度观察橡皮泥,体会横看成岭侧成峰)
B:第二行我请同学读一读: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是不相同的”
PPT教学,让学生从图片中更加直观的理解这句古诗。
2、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吗?(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同学们说的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所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作者仅用14个字就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庐山的美景,这就是古代诗词的魅力,那么苏轼在庐山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之后,游览庐山心中又有怎样的感悟呢?我们来学习后两句诗。
C:第三、四行谁来读一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识:认清真面目:庐山的全景缘:因为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我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把整首古诗口头翻译一下。(叫个别同学口头翻译)
(五)、悟诗情
1、刚才同学们带着感情诵读了这首古诗,可是黎老师有一个地方却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之前不是已经说了庐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黎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段视频,让同学们更加直观清楚的感悟。(播放视频)
那我们学校是不是像这3组同学所看到的样子呢?
原来这组同学只是分别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到了学校的一部分,并不是我们学校的全貌。(出示启智学校全景图)就像诗中所写的那句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总结:所以,我们要想真正的了解事物,就要全面的,多角度的思考看待问题。(板书:悟诗情)
3、联系实际:同学们当遇到一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客观的看待事物,不能只停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同学与同学相处的时候多替别人想想,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六)、熟读朗诵古诗
1、了解了古诗的诗意,接下来我们要多读一读古诗,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板书:多诵读)比一比看谁第一个能背诵。(齐读、个别读)
2、按照老师划分的节奏来读。(板书:划分节拍)
(七)、总结板书、小结古诗
1、今天我们用18字的口诀学习了苏轼的这首古诗《题西林壁》,请同学们再来朗读遍古诗,会背诵的同学可以进行背诵。
2、这一节课同学们都表现的非常好,老师奖励给你们大家所有人来听用欢快的旋律所演唱的这首古诗,请同学们把手拿出来跟老师一起打节拍。
(八)、布置作业
同学们唱的非常好,接下来来看今天的作业:
A组(张卓然、赵甜伊、王天悦、田淇文):默写古诗,并写出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古诗的含义。
B组(冯嘉瑞、牛晨曦、许萌、秦子涵):背诵并抄写古诗
C组(王佳一、高翔):在家长的辅助下朗读古诗
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九)、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宋·苏轼学习方法:
横看成岭侧成峰,解诗题知作者
远近高低各不同。抓字眼明诗意
不识庐山真面目,多诵读悟诗情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