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题诗的庐山西林寺怎变成了西琳寺江西

-1-

江西庐山,堪称唐宋诗人吟咏最多的名山。

因为庐山所在地江西九江处于古时长江水路交通要冲,是文人骚客南来北往必经之地。再者,庐山是山水、佛道胜地,文人经过必游,诗兴大发那是自然的事。

在唐宋诗人的庐山诗篇中,有两篇唱绝千古之作。一首是苏东坡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无一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另一首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里只说苏东坡与庐山缘。

-2-

苏东坡一生仕途风雨飘摇,屡遭贬谪,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每到一处都不改寄情山水的人生情怀。

我再次到庐山,查史料得知,苏东坡与庐山有过四次结缘:

第一次是宋英宗治平三年(年),苏东坡护送父亲苏洵的灵柩自河南开封回故乡四川眉山,路过庐山。

第二次是宋神宗元丰七年(年),苏东坡自贬谪地湖北黄州奉诏赴河南汝州就任(后上书朝廷请求到江苏常州暂住获准),途中看望贬官筠州(今江西高安县)的弟弟苏辙,路过庐山。

第三次是宋哲宗绍圣元年(年),苏东坡被贬到广东英州(今英德)、途中改贬到惠州,路过庐山。

第四次是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年),苏东坡自海南儋州北归,再次路过庐山。

苏东坡才华横溢,所到之处几乎都吟诗作对或题字作文。在历代苏东坡诗集中,在庐山写的诗有12首。由于第一次是父丧、第三次是被贬到更远的岭南途中,苏东坡心情沮丧,没有写诗。第四次是结束流放“海外”(当时海南被称为“海外”)生涯后回归经过庐山,当时苏东坡已年过六旬,年老体衰,旧地重游没有写诗。

苏东坡的庐山诗基本都是第二次到庐山时所写。当时,苏东坡离开贬谪地黄州,心情舒畅,饱览庐山秀色而触动诗情。包括苏东坡与儿子苏迈同游庐山附近的石钟山后所写的游记《石钟山记》,也是此次。

苏东坡一起笔就写《初入庐山三首》,其二写道: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蔼间。

如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

从中不难看出苏东坡对庐山情有独钟。

-3-

苏东坡所到之处几乎都游览当地的知名寺庙,且往往与寺庙主持结为好友。苏东坡到访庐山也是如此。

在晚清以前,古人所说的庐山范围很广,并非仅当今以庐山牯岭为主的山上景区。传统意义的庐山寺庙众多,苏东坡到访过多处,这也是其庐山诗的主要来源。

此中,苏东波第二次过庐山时借宿圆通寺,与长老畅谈。苏东坡父亲苏洵生前与圆通寺的长老有交往,是夜回忆往事,苏东坡写下《过圆通寺》:

石耳峰头路接天,梵音堂下月临泉。

此生初饮庐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

袖里宝书犹未出,梦中飞盖已先传。

何人更识稽中散,野鹤昂藏未是仙。

苏东坡当年到访的寺庙有的依然香火旺盛,有的还有零星建筑遗迹,有的早已踪迹全无。圆通寺在明末时已废弃。

后人觉得有点不解的是,李白诗《望庐山瀑布》写的是秀峰瀑布,苏东坡却没有写这一庐山奇观的诗。不知是苏东坡没有游过秀峰瀑布,还是因为他觉得前朝李白的诗已成绝唱而不再写。

若是苏东坡游过秀峰瀑布而不写诗,就类似传说李白到武汉黄鹤楼见到崔颢的诗《黄鹤楼》之后,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而搁笔一样。

-4-

在苏东坡的庐山诗中,被千古传诵不绝的就是《题西林壁》。

“西林”指的是位于庐山北麓香炉峰下赛阳镇的西林寺。西林寺建于东晋时代,为庐山北山第一寺。

据传,《题西林壁》一诗的由来是苏东坡到访西林寺,看到寺庙内一幅墙壁前人题诗甚多,顿时兴起,索笔写下此诗。

苏东坡或许不会想到,他的《题西林壁》竟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起成为庐山最美妙的“代言词”。

苏东坡或许更想不到的是,《题西林壁》被认为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其诗句成为后世人津津乐道的洞察事物真相的哲理名言。现在人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其实,近千年前苏东坡的诗早已说清说透。

多年后,苏东坡当年题诗的西林寺是怎个样子?

寻到旧址,让人惊讶的是碑记、额匾等写的都不是“林”字而是“琳”字,意思由“树林”变成了“美玉”,“西林寺”也就变成了“西琳寺”。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5-

行文至此,西林寺之名只好称原西林寺了。

带着疑惑查阅资料得知,原西林寺相比临近的东林寺建寺还早17年,距今已有近年的历史,历代都有高僧主持。原西林寺建筑历经数次毁坏重建,解放后仅存一栋殿宇和摇摇欲坠的千佛塔。

原西林寺最宝贵的遗迹是寺后的西林塔,亦称千佛塔,砖浮屠。唐玄宗敕建,为原西林寺的标志。塔高七层,呈六角形,各面均有佛龛,每层门顶上皆有题额。塔为空心塔,外状崔巍,高耸峭立。

史料介绍,千佛塔曾多次遭战火破坏,历经多次修复。有传说千佛塔塔顶在清朝清道光年间曾裂开,至咸丰年间又自行愈合。

后来,原西林寺一直破落。

我们一代又一代人都在读苏东坡的《题西林壁》,而原西林寺却没有得到及时修复。

年,台湾觉海法师回到祖藉江西九江朝山,路过原西林寺,看到寺庙破败不堪,发愿重振之。年开始,觉海法师带回变卖家产和儿女们的积蓄,先后投入余万元修建原西林寺。

修建后的寺庙重放光彩。原西林寺史上一直是僧众,新的寺庙变成了比丘尼众(女僧)。觉海法师将寺庙更名为西琳寺,以示与往昔区别。

苏东坡当年题诗的西林壁已无处可寻。

-6-

现在的西琳寺免费开放,远远不如东林寺香火旺盛。在大约一个小时内,寺庙只有我一个游人,显得冷清。这应该是世人旅游一般都是“进庙不进庵”的缘故吧。

因专为寻觅苏东坡的《题西林壁》历史印记而来,我并不在意别的。

在新的西琳寺内见到十多位比丘尼在诵经,可以感觉到她们特别的虔诚。

时代更替,很多东西都会变,无论人们愿意还是不愿意。

千年名寺西林寺的名字改成了西琳寺,但西林寺之名已经深深烙印在苏东坡的诗篇中,伴随着不朽的诗句而不朽。

人可以创造新的历史,但过往的真实的历史无法重来,也无法忘记,更无法改写。

寺庙的历史如此,每个人的历史也同一道理。

感谢点击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linzx.com/xlly/11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