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坝,地处华城镇西南部,坐落于潭江河之南,五华河(岐岭河)之西的汇合处,地扼要冲。据原凤岭下陂角头有一块牌坊沉雕石刻“竹映松峰”,谓“古有蟒蟒松林和竹林”,而取名西林。西林村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自然文化古村落。
一、村落概况
1.地理位置
西林村,在华城镇西南方,距镇政府约3公里,上村居住的全部是卓姓村民,中村有东方红及东一自然村,居住有卓、钟、林、张、沈、邬、黄、饶等姓村民。
该村是南半部入县(旧县城)来往及县城经长布、紫金入省之要道,旧时河面宽广,水急浪高,交通便利,与狮雄山古塔仅隔一条江河水的对岸山峦。
2.自然环境
西林村属明代古长乐八景之一,谓为“西林夕照”,古时林木群生、繁花竞放、山青水碧、群山拥抱、山环水绕、水映夕阳、村局开阔、地势平坦、水土肥美,是块风光秀丽的风水宝地。
西林村自然资源主要是山岭林木,山林面积亩,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水稻、玉米、花生、黄豆、蕃薯、烟草等。另排里下有一条50年代种植的独有橄榄树,根发达,结籽多。改革开放的年以后,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主要收入来源为农业收入,外出务工者为工资性收入。
千百年风雨沧桑,物变形移,河床日高,旧时围堤常决,水沙入村,良田被淹,造成临江势高,近山低洼的畸形地貌。高地常旱,低处成湖,天地自然造化,人力抗争构建,形成了特殊景象。山峦起伏处有“飞凤朝阳”排山矗立,“凹立如门”、“虎入平阳”、“高松立鹤”、“柯树莺鸣”,更有与塔同建的“西林庵”,逆水而立的“张公庙”,里程标志的“五里桥”,横跨潭江到对岸水心坝的“西水桥”,横跨老渡头的“三才桥”(现华城大桥),岭下陂角的“竹映松峰”……等等,皆为镶嵌在“西林夕照”中的明珠丹钻。
3.历史沿革
据查考:西林村始建于明末清初年间,距今有多年的历史。公元年,属长乐县南楼乡,民国时期,属兴林乡一、二保,新中国成立后属五华县兴林乡,公元年属西林乡,公元年属兴林公社,公元年属西林行政村,并一直至今。
西林村在民国时属兴林乡之一、二保,其中:一保为上村,居住的全部是卓姓村民,二保为中村,居住有:卓、钟、张、林、饶、沈、邬、黄等姓村民。后来,上村、中村合并,成为现在的西林村。现村里共居八个姓氏,分别是:卓、钟、张、林、饶、沈、邬、黄等氏族聚居,属传统的客家民系代表,使用客家方言。
4.公共设施
西林村内有众多山岭,属小丘陵沿江地带。主要山岭有凤凰山,海拔八十多米,潭下河、五华河在该村交汇,地扼水陆要冲。省道S线从村中经过,村中主要村道水泥硬底化产并装上了路灯,村民全部用上电、电话和大部分手机通信网络。部分村民通自来水,村中有垃圾收集点多个,每天安排有人员定时收集转运,文体设施有东方红、太阳升文体活动中心和村文体活动广场,老年和中年妇女等均有闲时晚上跳广场舞,老人、小孩在各活动中心广场早晚三五成群在健身强体,并在节日里录像,表演歌舞节目,活跃身心,奔向小康。
二、人文秀区
1.钟氏概况
西林村年底有户籍人口人,其中:80岁以上老人80多人,年最长者99岁(女),有港澳台同胞约80人,华人华侨约60人,主要分布在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新西兰,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朝年间,钟氏璧公族人由福建汀州迁入广东长乐铁炉,相传约在公元年前后在铁炉开基的钟提龄(璧公)传至六、七代,人丁旺盛,铁炉村田地已嫌狭小了,开展了以五世祖为主的大播迁,并迁至岐岭、北源、合水、王化和华城河子口、董源、塔岗……潭下锡坪、龙村、塘湖,远至江西、四川、广西等地。
提龄公五世孙法保公,字福松,携带儿孙迁入靠山近水,风景优美的西林中村墩上,披荆斩棘,开荒垦地,劈草开田,斩岭为輋,草创房屋一座(为乾山)并在此落基立业,几年间,便初具规模,人丁旺盛,距今近年。
钟氏族人崇文重教,各行业精英荟萃,其中的佼佼者有:钟灏(—)民国时历任湖南常德、沅州两府经历,桂东、安福等县知县,;钟奇(—)号少峰,同盟会员,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年任广东讨袁第六军总司令部少将秘书长;钟兴(—)号竞生,日本京都大学毕业,抗战时任第七战区(韶关)军医处少将卫生处长。钟焕新,华城唯一健在的抗战老兵,现年92岁,是抗战时期某部队的护理兵。
2.卓氏概况
据有关史料记载(长乐县志及族谱),明朝洪武六年,卓仲兴由广东陆丰迁长乐西林坝开基立业,初住店前铺,后住西林寺侧(西林庵),并于明洪武年间在上村凤岭下定居,繁衍子孙,迄今已有六百多年了。
西林村卓姓村民中另有一支卓文理后裔,据查,其于明朝天顺年间由平远迁入长乐西林坝磨坊下,开基立业,繁衍子孙。
如今,他们的后裔广泛迁徙于粤、桂、赣、琼、湘、川、渝、港、澳、台、马来西亚等地,星散于世界各大洲,各行业精英荟萃。据查考,他们后裔中的佼佼者有:卓立,明代永乐六年(戊子)岁贡,任福建兴化府知事;卓章,明天顺八年(甲申)岁贡,任福建建阳主簿,卓光谟,明嘉靖二十三年(甲辰)拔贡,任福建永乐县令。另有贡生、廪生、庠生等数十人。
而中村的张、黄、饶、沈、林、邬等各姓,则于明末清初后陆续迁来,再在此地方发展而形成的自然村民小组。
三、文物胜迹
(一)、客家古民居
1.飞凤衔书
飞凤衔书坐落在上村凤岭山下,约建于明代成化年间(公元—)已有多年的悠久历史了。据考证,该屋由卓仲兴第五代裔孙卓宝、卓宗、卓容昆仲三人合力兴建,规模宏大,气势恢宏。该屋依凤凰山脉而建,故而得名“飞凤衔书”。
该屋至今保存还比较完整,并已于公元年进行了第四次修缮,成为卓仲兴后人祭拜祖先的家庙。
2.新民楼
新民楼位于西林上村,公元年(清末民初),由当地开明士绅卓新民耗时十余年所创建的中西合璧式典型客家古建筑,是一座深具建筑与人文价值的客家古民居。年12月,新民楼被五华县人民政府确立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民楼占地面积平方米,座西北向东南,在客家四角楼建筑布局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建筑风格,雄浑壮观,别具一格。新民楼主体建筑面宽约60米,三栋进深约40米,悬山瓦顶式样建造,据统计,新民楼全屋完好时有大小间厅余间,屋内设有三口直径约60厘米的圆形古井,分品字形排列,寓意“福、禄、寿”,另屋内还设有粮仓数十间,可供一百多人两三年粮食用度;以及还分设猪圈数十个,可养猪千头以上,确保了在动乱年代足不出户,安居乐业。新民楼屋外不同方位还设有三个转斗门楼,并筑有道路与村道连接,另有晒谷坪约多平方米,五个独立式花园约多平方米,以及东北角有约多平方米的半月形池塘,充分体现了客家古建筑的艺术特色。
3.凤岭围龙屋
凤岭围龙屋坐落于西林上村岭二队,约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是卓仲兴落籍五华开基时所创,迄今多年了。全屋占地面积约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多平方米,按客家围龙屋式样建造,随着风雨岁月的侵蚀,如今该屋只剩下上、中、下三堂及后部围龙建筑保存比较完整,其余附属建筑多倾圮不存。
4.酒坊钟氏祖屋
据查,钟氏提龄公传至八世器宝公时,继祖雄风,在今酒坊建大屋一座两堂半双层围屋(年重修,风姿依旧),
5.河唇屋
据查,钟氏九世九端公在西林河唇建有客家古民居一座。至十二世士甲公出世,狮雄山塔建成不久,士甲公又在今陶上创建大屋一座,三栋出水,左右横屋加围龙,沧桑风雨数百余年,屋迹尚在,屋宇已全部倒毁。
另,相传位于现在的新卓屋与沈屋之间,由旺族谢氏建起一座“九厅十八井”的大屋,后由种种原因,谢氏已迁入别处发展,这座庞然大屋,已湮没无踪。
6.排里下祖屋
排里下祖屋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年),为落基祖锦煌公及其三子合力而建,距今有年,是一座廊式五杠客家杠屋,砖木架构,占地建筑面积约平方米。屋前禾坪内立有完好的左右相对称的一对旗杆石(官石),高厘米,宽50厘米,厚15厘米。
(二)私塾学堂
1.乾惕书斋
西林人向来崇文重教,从开村起,建有象奎书舍(原坳上,现西林小学,已毁),排下祖屋右侧立有私塾学校“乾惕书斋”,已毁。中村的西林宫里旁边的正始学校,(排里下钟奇少将始创于年),从学者近人。年改名兴林乡中心小学,因师资和教学质量高,成为一方名校,多有外乡人来校就读,新中国成立后,改为西林小学,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已迁移建至坳上。
2.维新学堂
维修学堂位于西林上村旱和队,为卓仲兴后裔建立的私塾学堂。据悉,该学堂约建于清初,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如卓信章、卓成章、卓国章、卓福章、卓德章、卓乐熙等一大批杰出乡贤皆在该学堂就读。土改后,该学堂因历史原因已被完全毁坏。
(三)庙宇
西林庵(庙),张公庙,位于村委会右茔之下数百米,供奉有观音娘娘等多座神像,每年逢农历九月十九日观音菩萨旦和九月十三日张公仁爷旦,村民都会去烧香拜祭。还有东方红的莲塘伯公,社岭伯公,该自然村的村民分别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和九月初九去烧香祭拜。
(四)匾额
1.奕叶书香
该匾由明代万历年间长乐县令张大光所赠,现悬挂于上村“飞凤衔书”?祖屋。原匾已遗失,年重修“飞凤衔书”古民居时,已复原。
2.兴化府正堂
该匾为卓仲兴之子卓立之官匾。明代永乐六年,卓立岁贡出身,官任福建兴化府正堂,本匾一共两块,其中一块存放于肇庆广宁县宜洞村,另一块则存放于“飞凤衔书”古民居。
3.世受恩伦
世受恩伦等四块牌匾(均为官匾)原存放于排里下钟氏祖屋,现已毁。
4.见义勇为、诚符三祝、好行其德、美意延年(四块)
此四块匾原存放于新民楼,其中“见义勇为”?悬挂于中堂屏风正上方,另三块匾则分别悬挂于下堂、上堂屏风上端。据查,此四块匾皆为民国时期五华历届县长所赠。土改时已毁。
(五)楹联
1.系出宋尚书家乘流芳忠与孝,派分惠学士晋绅济美祖还孙
该联由明代嘉靖年间长乐县令李德用所赠,该联存放于“飞凤衔书”中堂屏风两侧,原联已遗失,年重修“飞凤衔书”时,已复原。
2.天地无私为善自然获福,圣贤有教修身可以齐家?
该联存放于象奎楼。
3.户对雉城书著绩,门临雁塔望题名?
该联存放于程前
4.荆树有花兄弟乐,砚田无税子孙耕??
文阁远瞻思射斛,塔峰高拱望题名?
该联存放于排下
5.祖德流芳添百福,宗功广大集千祥
该联存放于磨坊下大厅门柱上。
(六)书信
1.萧良有书于光谟卓老师
本书信原稿已遗失,其内容载于“卓氏族谱”。主要记述明代榜眼萧良有与其恩师卓光谟之间的交流,是一种重要文献,长乐县志有记载。
2.李廷机相国书与卓光谟
本书信原稿已遗失,其内容载于“卓氏族谱”。主要记述明代中期重臣李廷机与幕僚卓光谟之间的交流。
(七)族谱
1.卓氏族谱
现存《卓氏族谱》有明代成化年间卓章所编修之版本;明代万历年间卓有瑞所编修之版本,以及清代康熙年间由卓林崧所编修之版本,并留有“对男箴”“对女训”?等教育意义的内容存世。
2.钟氏族谱
《钟氏璧公源流志族谱》,年由县文化馆馆长,退休后的钟繁中主编组织多人编印续编成册的版本。族谱中有钟氏历代相传祖训十二则,其题标内容:1.睦宗族,2.顾廉耻,3.敦孝悌,4.勤职业,5.尚节俭,6.息争论,7.贫而无谄,8.富而不骄,9.教子宜严,10.嫁娶当慎,11.祖坟当祀,12.族谱宜详。
另有张氏族谱等。
四、民俗
今客家传统婚嫁习俗中,在西林村仍保留着报日子,送彩礼,办嫁妆,接亲和新娘,挂轿红、贴婚联,送亲放鞭炮、烟花等,也有拜祖堂和吃红春等礼俗。传统的丧葬风俗庄严繁杂肃穆,原沿用古中原的土葬,殡葬改革后的九十年代末,全部实行火葬,其程序包括报丧,举丧、入殓、成服、出殡、送葬、安葬等。
上世纪六十年代,西林村成立民兵治安组,在文革动乱时期,保卫华城大桥,进行村落自治管理,使大桥和过往村人出入安全无恙。
五、人物风采
西林村人历来崇文尚武,人才辈出,名人众多,从宋代至清末废除科举制度期间,有举人,贡生,监生以上者数十人,现任省部级以上职务者2人,将军(少将)2人,博士、硕士一批,清华大学毕业生2人,专家教授数十人,抗战老兵1人。主要人物有:
1.举人
卓越,字上楚,由拔贡中崇祯己卯科举人。
钟标,乾隆二十七年壬午()武举人。
钟韬,乾隆三十六年辛卯()武举人。
2.贡生
卓?立、卓?章、卓大经、卓光辉、卓光谟、卓光表、卓光远、卓?方、卓 靓、卓有为、卓有瑞、卓 鸿、卓凤仪、钟灏,钟奇
3.廪生
卓大纶、卓其绪、卓校、卓有晋、卓懋官、卓绍茂、钟汝慈
4.增生
卓有俊、卓文一、卓尔昂
5.庠生
卓 瑛、卓光明、卓光训、卓式、卓有庆、卓有永、卓有学、卓有桂、卓有翰、卓有哲、卓懋敬、卓毅、卓人龙、卓凤翔、卓万选、卓衍曾、卓元声、卓徽曾、卓履曾、卓东紫、卓文茂、卓元臣、卓瑲、卓天相、卓依元、卓云从、卓建文、卓 昌、卓然镐、卓宏荣、卓鹏飞、卓鹏云、钟展鸿
6、当代
(1)政界
卓 枫,字仁象,原浙江省军区师政委。
钟定枢,(—)正师级,享受副军级待遇,中共赏,建国前参加
革命工作,是离休干部,曾多次立功受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钟广枢,广东省政府统计局干部、经济师,曾在该局工作30年,受国务院表彰。
卓春雷,女,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巡视员。
卓志强,广东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2)企业界
卓?斌,广东卓越慈善基金会会长,广州星卓建筑装饰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连添,企业家,8年获“全国先进爱国企业家”,9年为世界杰出华商协会副理事长及中华文化协会会长。为家乡建设捐资多万元。
(3)科教界
张均浪,体育界精英,广东足球名宿,六十年代国脚,被国家体委评为优秀运动员,优秀射手,曾参加亚运会(印尼足球比赛),回国后,受时任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元帅的接见,年当选省人大代表,曾在广州女队任教后在省体委科研所工作,年退休。
钟佛添(名医)中山医科大学毕业,教授兼任原中山医附一院党委书记,广东省著名胸外科专家,主刀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其事迹曾刊登过《南方日报》上。
钟耀枢(—)梅州中学办公室主任,学校党总支副书记,全国教育工会工作先进者,名列县市教育志及中国著名中学简介(年版)等书中,年曾赴新加坡作教育考察。
钟繁中(—)主编《五华民间故事集》,曾获全国民间文学编纂,工作先进者称号,小传收入《当代文学家辞典》中,省剧作家,民间文艺家,嘉应诗社社员,人称华城才子。
??卓信章,号季良(—)发明家,幼时学工兴趣浓厚,中学毕业后,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工科院,年留学德国任克鲁伯克大炮厂高级工程师;年冬,欧战期间迁居瑞士,在此参与发明了第一部计算机、统算机,专利13年,并集资开办统算机厂,接着又发明电子微测器,畅销欧美。
卓国章,年生,年毕业于广州市中山大学医学院,解放前10年连任五华县卫生院院长,解放医院医疗主任、副院长、院长等职务;是广东省政协委员,五华县政协副主席。
卓福章,字仲杰,年生,在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毕业,先后任中山大学的教授、医院院长等职,培养了医学界不少人才,是医务界的老前辈。
卓德章,年生,于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医学院,解放前随医院当外科医生,解放后,任湖医院副院长兼外科主任,是湖南省人大代表、衡阳市人大副主任。
卓汉章,年生,于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建国后从事铁路建设工作,历任工程师、总工程师。
卓育章,毕业于广州中山医科大学,湖南省医院儿科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湖南衡阳儿科学的开拓者,他治疗新生儿破伤风享有盛誉,年,他光荣出席了国家卫生部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并受到周总理的亲自接见。
卓成章,广州南方大学的创始人之一,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30年代任西安第七军校少校军医,年回广州省府任医疗室主任,年调医院任副院长,年冬,他的事迹曾在《文汇报》上刊登过。
卓乐熙,年生,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土木系,北京民航总局司局级干部,专家组组长,在飞机跑道的设计研究上具有很深的造诣,为我国民航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卓乐昆,年生,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电力系,随后在东北大、小丰满水电机厂工作,历任该厂主任工程师、水电厂厂长,后又调到南宁水电局任副局长。
卓乐友,年生,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水电系,毕业后,即到西安电力设计院工作,著有《电力手册》技术书籍四册(一、三册公开发行。二、四册是内部资料)。后被提拔为主任工程师、设计室主任。
卓乐姒,女,年生,年毕业于华中农学院,在湖北省荆州微生物研究所工作时,曾研究出核多角体病毒防治棉铃虫(代号毒株)和“四机一盘”为主的机械化生产棉铃虫病毒的装备。这一难题,当时连美国也还得不到解决。填补了国内空白。年11月27日湖北《荆州报》在一、四版大量篇幅刊登了卓乐姒的事迹和照片。她曾任荆州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年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卓鹏程,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
?卓信成,9年广东高考理科状元,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林凤梅(—)曾任深圳市劳动仲裁院主要负责人。
林培元,曾任梅州大埔县县长。
钟煜誉,字治华,旅台同胞,华厦大学教授,在西林小学建治华楼一栋(二层)和足球场一个(7人制),为家乡的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张思奋,教授,医院肛肠科主任医师,负责人。国内最早开展微创手术专家之一,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会委员,省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库鉴定专家,从事大肠肛门专业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多年,主持参与完成省市科研项目10项,著作3部,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张振谦(—)化州市文化局副局长,音乐家,艺术家,现任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博学会员,高级研究员和名誉理事,作品《跳花棚》文字稿收入文化部主办,列入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一书,获省创作成果一等奖。撰写的《化州文化馆志》被编入文化部主编的《中国文化馆志》。
饶阳(—)曾获广西桂林市先进青年工作奖,曾任广西英山柴油机厂厂长,高级工程师,监狱长,正处级干部。
饶志平(—)先后在中山大学,桂林军校就读,毕业后在广州军区情报处工作,少校职务。
钟杏村(—)早参军政,在广州工作,处级离休。
卓越风采文化研究会整理
年1月8日
赞赏
人赞赏
北京白癜风治疗用什么方法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特效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