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兰亭壶关县西柏林村文化现象

《赵树理文学新干线》第期

山西江河一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办

展示名家作品

推介优秀新人

打造一流平台

壶关县西柏林村文化现象

文/王兰亭

壶关县百尺镇西柏林村,不只村大、池大、脾气大,在科举制度时期,考取功名、进入仕途人数也名列全县之首。据壶关教育志载,自隋唐科举制以来的多年间,壶关共考取进士38名,其中西柏林一个村就有6位。尤其是郭状元(郭翀)、杨进士(杨能)、张翰林(张铎),西柏林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并于他们的故事传说流传众多。一、聪明绝顶郭状元郭状元者,姓郭名翀,字子翔。从小聪明绝顶,才智出众,未入学堂之前便二岁识数,三岁读经,5岁学诗,7岁能文。可谓过目不忘,无师自通,小小年纪便誉满乡里,称为神童。稍长,与人交谈便语惊四座,谋略非凡。与友贾敏、李素等人在一起聊天谈论时,辄以天下第一人自许。果不出所料,在后来的科举考试中一路顺风顺水,连中三元,终于明洪武四年开科大比中魁名高中,夺得大明开国头名状元,成为壶关县多年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唯一。他的趣闻轶事也流传甚多。(一)神仙借笏西柏林村西之鸾山(当地称天神山)有座大庙——北极祠,该庙隐于古柏参天的林荫之中。一进数院,伟岸森严,一般人白天都不敢进入。郭翀从小就聪明绝顶,而且胆略过人。有一天,贾敏、李素等人在一起谈起谁敢黑夜去天神山庙时,无一人敢应,唯翀面无惧色,他说他敢。众人约定,如果今晚能到在庙内将紫微大帝手中的笏板拿来,才算信以为真,翀当下击掌为定。贾、李二人为试看郭的胆略,便悄悄差人先于郭藏在神座之后,去人忽听到众神议论说今晚有状元前来借笏,心生疑惑。果然,郭翀大摇大摆来到紫微殿,叩拜于紫微大帝神像前并口念借笏一事时,紫微大帝神像便躬腰欠身将手中神笏授之于翀。这神话般的故事传说,一直留传至今,且府志、县志均有记载。有诗曰:三晋故雄国,历世多异人。伟兹壶山贤,开国推文臣。微时掇神笏,塑偶起欠身。登龙首胪唱,气压三千群。谁言貌不扬,便腹皆经论。何时拜遗像,千载瞻风尘。(二)夜封榜眼明洪武四年()的殿试开科大比中,翀以气冲斗牛,势压群贤,文超众儒的优异成绩,廷试传胪果独占鰲头,名列第一,夺得大明开国头名状元的桂冠。成为壶关县最高文凭,也是唯一的一名状元。自隋唐开创以科举取仕制度以来的惯例,凡考中状元者,光文才出众还不行,还必须具备人才、口才等各方面条件,所以殿试完毕之后,还要由朝廷亲自面试并朱笔钦点方可。翀,农民出身的一位寒士学子,从小家贫,哪比得富家子弟,他虽然魁名高中,但仍身穿布衣,脚蹬山履,穿着打扮很是寒酸,且身材矮小,相貌一般。高皇帝朱元璋虽也是一放牛娃出身,但处于当时地位和环境,也不得不以貌取人。所以黑夜面试时,在烛影下见其貌寝,遂将状元一职以吴伯宗易之,而置翀为第二,封为榜眼。翀与世无争,毫无怨言,淡泊名利,大度达观。与伯宗等相唱和,竭心尽力,献身王事,报效皇室,共辅大明江山,足见翀之雄才大略非同一般。曾有诗云:凤凰城阙紫宵间,历数丕承王气还。旧说图书符洛易,载曕玉帛会涂山。太平有象更桑盛,边奏无闻甲胄间。自古英才跻盛美,愿歌天保达龙颜。(三)入主文渊郭翀被钦封榜眼之后,官居吏部考功主事,后入主文渊阁,人称郭阁老。文渊阁这一机构,始于唐,沿于宋,成于明。明朝初年,明太祖为了避免宰相专权,皇权旁落,便裁撤了中书省和宰相一职。这样一来朝政大权便集于皇帝一身,政务繁忙得使其喘不过气来,于是便又设置了殿阁。殿阁的组成人员由科甲出身,文才出众的大学士组成。翀身为榜眼,又文才出众,入职文渊阁当然是首当其冲,理所当然的人选,在皇帝身边帮助皇帝起草诏令,批阅奏章,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到明成祖执政时,阁臣便参与内阁,处理朝政,权倾朝野。翀身为阁老,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时刻告诫自己,在皇帝身边工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所以一生小心谨慎,处处事事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从不越雷池一步,深得皇帝宠信。且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自古有钱有势的官宦人家和富甲一方的商贾大户,都会在家乡广置田产,修建深宅大院,且重楼叠院,富丽堂皇。但翀一生无论在京城还是家乡,没有留一处豪宅,一分田产。他不仅自己廉洁奉公,还经常修书对乡民进行重德轻财教育,进而修定村规民约,严厉约定,凡村民不管居官位有多高,手中权有多大,都不准在家乡欺男霸女,广置田产,修建高楼大厦等,条款并刻碑勒石立在沙河庙底院内大殿庑廊下,以昭示后人谨遵执行(现碑石佚失)。所以无论是后来的张翰林弟兄,还是历经明清两朝的杨进士家族,在他的感召教育下,都谨遵条约,同翀一样,人人只知工作,政绩显赫,个个两袖清风,为官清廉,没有一人在家乡置田产,修豪宅。所以,今天人们走进西柏林村,看不到一处像模像样的豪宅大院和官家遗产。(四)智救乡邻翀虽远离家乡,身在京城,但却时怀乡梓,不忘乡情。他智救“石老冒云南充军”一事,使乡人深受感动,久久流传于民间。石老冒,姓石,名老冒,是西柏林村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民。一次与邻人发生争斗,致死人命,殃成命案,发配云南充军。当判官在复审此案时,得知案犯与当朝阁老同乡,且家有耄耋老母无人侍奉,心生恻隐,遂将此案报知郭翀。翀获悉情况后,念乡情为重,不能不救,于是命其设法搭救,并授以机宜。让石在狱中再杀一人,再判其罪,重新发配。判官按照翀之吩咐,密纵石在狱中将一名将要行刑的死囚犯人杀死,说成是死者寻衅滋事与石争斗,石不慎因失手伤人致命,不属故意行凶,死者又是一死囚犯,不必偿命,遂又改判其流放到与天为党的荒蛮之地太行山西柏林服刑。实则是从云南回到了西柏林家乡。事后被皇上发觉,问起此事,翀说情况不差,在狱中有一将要行刑的死囚,临死精神失常与石发生争斗,石不慎将其致命,再次将他发配荒蛮之地服刑,这本是我朝之例行的规定。皇上说那你也不能把他发配回家呀。翀说:自古太行天下脊,那里山大沟深,地僻天荒,人烟稀少,不仅狼虫虎豹遍地,还有一种特殊怪兽叫“迷山虫”,长着铜头铁尾巴,个头有个人来大,不但能把人吃了,还把山都迷空了,所以把他发配那里。皇上听了点头不语。后来有人不服,说他犯有欺君之罪。这下可惹恼了皇上,要将他治罪。他又向皇帝说,我哪敢欺骗皇上,谁不知道太行山之荒蛮险峻,那里“崖是齐断的,山是一半的,路是木栈的,鞋是铁焊的。”当年曹操亲率大军都被太行山阻挡不能前行,并写下了著名的《苦寒行》诗。不信可派人前去调查。朝廷便派员从京城出发一路骑马来到太行山大峡谷地段,真的傻了眼,眼中情景和翀说得一模一样,再看山民足上穿的打掌鞋足有二指厚,鞋底上又都钉着铁钉,便匆匆驳转马头回京复命,才算了结此事。后来,皇上闲聊中又问起了迷山虫一事。翀说:皇上,不瞒您说,那可是我瞎编的。我们那里的挖煤工人,他们每天在大山坑下,头顶铜灯,手拄拐杖,四肢着地,尾拖铁车,挖煤拉煤,不像迷山虫吗?皇上一听,顿悟此言,非但不怪罪于他,反而拍着翀的肩膀说:好个状元郎,真乃智谋过人,当年封你榜眼屈才也。二、书香门第杨进士研究西柏林文化,以上说了聪明绝顶郭状元,现在再来探讨下西柏林文化的第二张文化名片——书香门第“杨进士”家族。杨进士家族要从举人杨能说起。杨能,字惟谦。壶关县志记载其人“姿仪环秀,有才识,天顺己卯科举人,授东昌府同知,在任廉明,誉彻上下,明有妖言,连逮千余人皆抵死,能力辩得释。升本府知府,以干济称。能积德累功,以善贻子孙。其子若孙居官,皆克世其家学,族遂极盛。”充分说明杨能其人很有才识,且德才兼备。从读书科考,及举人、入仕途,进官场,政卓著,身廉明,誉妇孺。特别是教子有方,杨家从他开始,特别重视教育,并言传身教。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其子孙们个个学业有成,辈辈满门书香,相继十几代人从读书走上仕途,且个个清政廉洁,从政有声,没有一点历史污点,连续明清两朝。不仅在西柏林村,在全县也是独一无二的。(一)兄弟同登科能有两子,长子杨奇,字秀夫;次子杨森,字蓁夫。兄弟二人从小一个比一个聪明伶俐,一个比一个好学上进。在校读书时,哥哥考试成绩优秀,弟弟更是每次门门满分,真可谓是兄弟双双,比翼齐飞,誉满乡邻,令人羡慕。兄弟二人在乡试开科考试中,同登乡荐,取得了兄弟同登科的骄人成绩,个个交口称赞,轰动乡里。在成化辛丑科殿试大比中,长子奇又一鸣惊人,高中进士,授户部主事,后任湖州知府,浙江参政。奇考中进士之后,西柏林村人就都称其为杨进士,以此取代了他的名字。自郭状元之后,杨进士成为西柏林的第二张文化名片。自奇、森兄弟之后,又有森之子杨河、杨洛兄弟二人于嘉靖壬午科同时双双考中举人,开创了杨氏家族中又一兄弟同登科及第,双中举的文化盛事。之后,杨氏家族的子孙们,在读书考取功名的道路上,都不示弱,人人争先,个个奋进,不甘落后。虽然不是同科及第,但都相继考取了功名,进入仕途。奇之子杨潜、杨溉、杨澍弟兄三人均考中贡士。潜任邯郸主簿,溉任新城训导,澍任广宁卫教授。潜、溉、澍之后,杨承勋、承上、承思;杨梦龙、梦能;杨四重、四易、四清等兄弟辈都相继以优异的成绩考取贡士、举人等功名,这在壶关历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二)书香满门第杨进士家族自其祖杨能之后,人才济济,文人辈出,历明、清两朝,家族十几代人先后在科举制度考试中,有3人考中进士,14位贡士,7位举人,例仕一人。他们分别是:进士:杨奇,(能之子)成化辛丑科王华榜进士;杨镃,嘉靖壬辰科进士;杨四重(能之裔孙,杨梦龙之子),崇祯戊辰科刘若宰榜进士。贡士:杨清,杨潜(奇之子),杨溉(潜之弟),杨澍(溉之弟),杨承勋(洛之子),杨承思(能之曾孙),杨梦熊(能之裔孙,梦龙弟),杨振豪(四易子),杨澜,杨清(与河、洛同辈),杨四清(承上之孙,澜之曾孙),杨振彩,杨振猷(振豪之兄弟),杨四易(岁贡)。例仕:杨森(能之子)举人:杨能,天顺己卯科;杨森,与兄同科;杨鸿,成化辛卯科;杨河,杨洛,兄弟同登嘉靖壬午科;杨梦龙,万历丙午科;杨承彩,崇祯壬午科。且杨家子弟个个著作颇丰,翻开壶关县志卷七人物志均有介绍。卷九艺文志中,出自西柏林文人之手笔和介绍西柏林人文轶事之文章比比皆是。明代大文学家,一代文豪文徴明亲自为杨奇自制草堂撰写《西林草堂记》,足见其杨氏家族文气之盛名。(三)仕途卓有成在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时,学子们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科举考试中,考中者仅仅是凤毛鳞角,极其少数。而考中举人、进士,只能说是有了做官的资格和机会,但并不一定都能做官。要进入仕途,还要通过吏部铨试进行选拔。铨试是以“身、言、书、判”四事择人。身,指体貌伟岸。曾经考中状元郎的郭翀就是被这一关由状元降为榜眼的;言,指言辞辩正,即语言表达辞辩能力;书,指书法遒美,过去的书写工具都是用毛笔书写,所以书法也很重要;判,指文理优长。杨家不仅是满门书香,还是科举及第后都被铨试录用,走入仕途的大官宦世家。杨能,成化辛卯年以铨试第一名,拜湖广武昌府同知,遂升为知府。子奇,初授户部河南司主事,癸丑,进四川司员外郎,甲寅进陝西司郎中,后任两浙、两淮盐运使,湖州知府,浙江参政等职;奇之子杨潜任邯郸主簿;杨溉任新城训导;杨澍任广宁卫教授;能之次子杨森,授四川广元簿,改直隶盐山县,甲戌岁升陕西肃州卫知事;森之子;杨河,任肤施、荥阳知县(卒于荥阳任上);杨洛,任山东单县、陕西渭源知县,升庆阳府通判,(命令下达而公己不禄);杨承彩,任延安府同知、永平府知府;杨承勋,任翼城训导、岚县教谕;杨承思,任高平训导、肃府教授;杨梦龙,任文安、平山知县;杨可栋,任永平卫经历,(卒于任上);杨四清,任徐沟训导;杨四易,任江南松江府同知、金华知府;杨四重,初任河南宜阳知县,后升任洛阳令,又拜江西道御史;杨振猷,任沁源训导……且有三人受朝廷封赠,杨能,赠户部郎中;杨承上,赠文林郎平山县知县;杨梦龙,赠文林郎,江西道御史。三、兄弟双杰张翰林西柏林第三张文化名片——张翰林。张翰林者,名铎,字邦敷,别号西林。嘉靖乙酉科举人,丙戌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三原知县,兵部郎中,湖州知府等职。(一)弱冠及第铎,兄弟两人。兄,名镇,字邦靖。其父,名隆,出身儒士,耕读传家,在乡间被尊为乡贤,教子有方,被封赠兵部武选司主事。在旧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影响下,隆,非常重视教子读书,早早就送镇、铎两个孩子上学读书。镇、铎兄弟二人,个个都天资聪颖,才智过人,且从小就生活在西柏林这样一个文明之乡和人文辈出的文化盛地,深受其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深厚的文化积淀的濡染,又受郭状元、杨进士等众多文化前辈的传统影响,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下,少小就养成了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积极上进的良好风气和品德。兄弟二人在读书时,先生一点即过,且过目不忘,成绩非常优秀,在乡试中相继考取了秀才。少长,均少年得志,学业有成。长子镇,幼学即驰名乡里,在省城举行的开科会试中,于嘉靖壬午科()一举成名,考中举人。终日友天下之名士,皓首穷经,博览群书,所著诗文甚盛,著作颇丰;事隔三年,次子铎也不落后,于乙酉科()考中举人。自杨能、杨奇之父子,杨河、杨洛之昆仲之后,兄弟二人双双中举,一门两举人,人称“兄弟双杰”。更令人欣喜的是,在次年()京城的殿试开科大比中,其弟铎又以优异的成绩高中进士及第。后来,曾任潞州知府的栗应麟在为张铎撰写的《张西林墓志》中写道:“铎与兄镇乃出朱陶之室,同升孔孟之堂。文采光仪,珠联璧映,人以元将、仲将、大宋小宋拟之”,此评语可谓名至实归,殊不过誉。(二)入选翰林铎,于嘉靖丙戌科进士及第后,即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庶吉士,也称庶常。其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翰林院是从唐朝开始专门为辅助朝政的国家文化精英设立的一种机构。庶吉士是明清两朝设立在翰林院的一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在得中进士者当中,选拔最优秀,最具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力者担任。是皇帝身边近臣,负责起草诏令,为皇帝讲解经籍等事宜。将来即将成为国家的内阁辅政大臣,国之栋梁之材。唐朝的李白、杜甫、张九龄,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明朝的宋濂、张居正,清朝的曾国藩、李鸿章等都出自翰林院。是朝廷内阁辅臣选拔来源之主要渠道。明清时期,凡科举及第考中举人者,便意味吃上皇粮,正式步入了仕途,作为候补官员,等待朝庭分配工作了。但究竟什么时候分配,可无定期,这要等什么时候有了缺额空出位子,才要在众多候补人员中进行递补录用。所以这一等少则三年五载,多者十年八年。这期间又由于官场腐败,就少不了还要破费掏腰包拿银子,请客送礼,所以还有终身没被录用者。铎,少年读书有为,弱冠魁名高中,他没像其他一般举子一样,一没等,二没送,于嘉靖四年()科考中举,于年连举进士,即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年便被补员到陕西三原县任知县。很快由进士而中秘,由中秘而出令。在任政绩卓著,经考核,又很快由县令提升为司徒、武选主事,兵部郎中。在欢送铎离任时,三原老百姓牵马执蹬含泪相送。男女老幼直至将铎送出三原界外,仍攀留卧辙久久不忍离去,足见铎之政声和百姓遗爱之情。庚子年又陟任浙江湖州知府。湖州,乃江南富庶之地,国家钱粮之源,又处水陆要津。将其放在这样一个重要地方任职,可见朝廷之用意。铎在湖州知府任上,惩腐恶,举贤能,重农桑,兴水利,廉洁奉公,勤政务实,政绩卓著。士钦其德,民乐其惠,又是一派莺歌燕舞。(三)急流勇退铎由举人及进士,由进士入翰林,由翰林而知县,由知县而司马,由司马而郎中,由郎中又知府,做一事成一事,走一路红一路,在一处红一片,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人生仕途扶摇直上,飞黄腾达,平步青云,志满意得。然而,公却身烦官带绶印之束缚,心慕泉石山林之逍遥,癸卯()即正当年富力强的37岁时,学习春秋时越国大政治家陶朱公范蠡,弃官解印,辞职还乡,隐居西林,身栖草堂,在家乡悠哉乐哉地过起陶渊明式的隐退生活。古有“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之谚语。人往高处走,这是一般人之常情,也是自然规律。但也应知高处不胜寒的道理,人生在世知进知退才是真聪明者。铎公能在仕途蒸蒸日上的当儿,做到不出而忘处,进而忘退,知进知退,急流勇退,让贤于能,着实非非常人也。(四)隐居草堂公隐退之后,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西柏林老家,在家乡构建了一所三楹草房,自己命名为“西林草堂”。屋内正面书有“研经”二字匾额,左右两侧各书“致用““养正”警语,语俱出自“研经堂记”。并题“西林草堂”四字在室之前坊。同时,还亲自撰写了《西林自制草堂记》一文留传于后世。公弱冠及第走上仕途,在官仅17年时间,不到不惑之年便弃官回乡,不免人们议论纷纷。正如他在《西林自制草堂记》中说到:人或议之曰“西林子以弱冠登甲第,达而敏,优於政矣。不思贬损行权以阶朊仕,乃抗直忤时,避恩敛怨,年当强仕,顾恋恋草堂,独行为洁,其为志不己隘乎?”君一生性情豪放,达观耿直,平生大节,无一不中规中矩。不会人云我云,不会投其所好,更不会献媚取宠。回乡之后远离尘嚣,隐退山林,身栖草堂,左图右籍,一面躬耕田亩,治蔬灌园,自食其力,一面读经阅史,著书立说,教子育孙。闲来或邀乡间三五逸老好友提壶执酒,谈天说地,或结交高士名人潇洒出尘,遍游山林,悠哉乐哉,颐养天年,像陶渊明一样过着神仙般的日子。铎一生著作颇丰,所著有《西林集》、《警心要言》、《全唐律诗》、《明诗选》、《湖州府志》等。特别是退居之后,在知县何永庆的力挺和支持下,完成了早在翰林院时由壶邑知县张友直所托付的编修“壶关县志”未尽事宜,于年正式出版了壶关最早的第一部县志。铎一生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金钱、田产,留下的是永世不灭的文化和精神遗产。纵观西柏林文化现象,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历史渊源深厚。从元朝王昂及进士第始,相继元、明、清三个朝代,几百年间在科举制度时期,文人辈出,久盛不衰,源远流长,积淀深厚;二是风清气正。西柏林村文人多,官宦多,且个个清正廉洁,不贪不占,两袖清风,并影响了整个村风的风清气正。三是著作颇丰。他们虽未留下丰厚的田产於子孙,却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给人民。其中,记载壶关历史的第一部县志就出自该村张铎之手。四是重视教育。尊重知识,这从西柏林小学可见一斑。过去,壶关县农村多数学校都是设在民房或旧庙者居多。而西柏林早在明朝时就由杨进士第七世孙杨振豪独自捐资修起了西柏林村比较规范的初级小学,为西柏林村民的文化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天,我们再度回顾西柏林文化现象,对推动我市优秀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推动作用。

稿约

“赵树理文学新干线”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linzx.com/xlny/7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