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记得有位学者说过:美在于繁多的统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对同一件事情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这就是所谓的“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吧。”

这花真好看。

01因材施教

就拿我们写文章来说吧,是一气呵成、行云流水好呢?还是静坐凝想、仔细推敲、反复修改好呢?

我认为这两种都可以,这要看每个人的写作风格和各自的内涵啦。

李白和贾岛就是一对鲜活的例子。李白喜欢喝酒,常常喝着喝着就文思泉涌、妙笔生花、灵感突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贾岛则需慢慢地推着敲着才能“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也许就是孔子说的因材施教吧!

诗仙李白。

龚自珍曾说:“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朋友们,每个小孩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特长,教育孩子可根据自家孩子的特点方法可不拘一格。

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无垠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让他们可以说“盘子是用来可以洗地”;让他们把自己想象成每片叶子,都有它们自己的故事。

02.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这首诗说明人们的观察的立足点不同、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要认清思维的本质就要从各个角度去观察又要客观又要全面。

苏轼的词被世代传颂。

一位富翁和一位乞丐同时拜访智者。富翁捧出大把的黄金,傲慢地甩在智者面前,智者眼皮也没有睁,只伸出5个指头;乞丐拿出一个吃剩的馍馍,恭敬地放在智者面前,智者仍然闭着眼睛,又伸出五个指头。

后来乞丐经过拼搏,成为富翁;富翁纸醉金迷,最终沦为乞丐。两人再次拜访智者,智者仍然不答,依旧伸出五个指头。

弟子不明白,问智者,智者回答,乞丐从五个指头领悟到自己同样是人,虽然自己是小指,纤细柔弱,但也是不可或缺的指头,只要不自卑、充满自信,最终成功了;富翁冥顽不化,他从五个指头中只看到了大拇指,沾沾自喜,不思进取,自此陷入了失败的泥沼。

每个手指都有各自的作用。

同样都是手指,换个角度,就有了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答案。

很多事情,从不同的角度看,往往会有截然不同的认识,因为我们眼睛看到的侧面不同,听到的信息不同,观察的层面不同……

由于自身经历、所受教育、生活环境、观察的视角等的制约,我们总是习惯于用一种眼光看人看事,用一种方式思考问题,用一种方法处理问题。

长此以往,就会造成思维僵化,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让思维的天地变得丰满、宽阔起来。

西方理性哲学开创者笛卡尔。

哲学巨匠笛卡尔曾经说过:“我思故我在。”存在就要思考,以多角度的思维洞察生活中的现象,“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把生活当作万花筒,生命将会展现另一种美!

快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linzx.com/xlxw/12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