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山乡巨变罗南一眼万年西林县

白癜风诚信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7805810.html

西林县马蚌镇八大河码头。罗南摄

我是突然来到八大河村的。这之前,从来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

我要寻找一种布——亮布,每个人一眼看到它,就能立马叫得出它的名字。它太特别了,让人无法忽视的亮,没有词语能形容的亮,你只能脱口而出那两个字:亮布,几乎每个人都只能脱口而出这两个字。它的名字或许就是这样得来的。我听说过它的制作工艺繁复且细致,如果从种植棉花的那个春天算起,一匹亮布的完成,至少需要两年的光阴。

秋天里收获的棉花,拧成线,纺成纱,织成布。这时候的布,白里泛着微黄,那是棉花的颜色,也是阳光的颜色。之后是蓝靛漂染——蓝靛从植物变成染料,其间也已历经了好几道工序。之后加入牛皮水(牛皮水何尝不也已历经了好几道工序呢),加入薯莨、金樱子、虎杖,经过千百遍的捶打,之后又再浸又再蒸,直至布变软变亮,变出找不到语言能形容的颜色和光泽。我迷恋这些用传统工艺制成的物什,无论是布匹、刺绣、服饰,抑或银饰,它们的每一道纹理和光泽,都藏着令人着迷的东西。这些久远时代传递过来的手艺,在时光里沉淀下来的东西,或许是时光本身,或许是生命奥秘,千百年过去,都已变成一个个欲说还休的谜,让后人无数次琢磨揣测。

本文作者(左二)在多依河村观赏亮布。全光新摄

这种亮布,他们说西林县有,西林县的人说八大河村有。

我们一大早从凌云县出发,那时候,西林县在我记忆里,仍还是很多年前的样子,灰扑扑的遥远的路,车子从早开到晚,似乎总没个尽头。我是知道西林已通高速公路的,就在年12月29日10时7分,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宁宣布:“全区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

我是在新闻里看到这一幕的。由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投资建设的广西田(林)西(林)高速正式通车,广西全境实现了县县通高速。西林是广西最后一个通高速公路的县份,因此我记住了那个特殊时刻。

现在我们就行驶在这条崭新的高速公路上,车子平稳疾行,同行的人都在感叹过去和现在的巨大变化。这条起于田林县潞城瑶族乡,终于西林县滇桂两省(区)交界处,与同步建设的云南省罗八高速公路相接的高速路,全线穿过22座隧道,架起座桥,制作并架设了榀箱梁、竖起了根墩柱、立起了块标志牌。数据最能体现工程的庞大和艰难。这么一条施工体量巨大,施工难度极高的路,提前15个月实现通车,不能不令人惊叹。

车子到达西林县马蚌镇八大河村时,天色仍早。小陆笑盈盈地站在桥头等我们。小陆是西林人,一个白皙周正的85后年轻女子,看她柔弱纤细的样子,很难想象她在西林县城和马蚌镇都开有规模不小的民族服装店。小陆会缝制传统壮族服饰,手工精湛。我们千里迢迢奔赴西林县,就是冲她来的。她带我们去找亮布。

桥不知名,下面是宽阔的河流,浑黄的河水往远处奔流。我以为村叫八大河村,河一定叫八大河了,其实并不是,村子的名字也不来自于河名。关于这些,年轻的小陆并没有给我答案。后来我才知道,八大河的名字来自于壮音直译,意为河口。桥下果真是一处码头,几十级台阶拾级而下,几乎垂直于水面,船只安静地停泊在河岸,像一幅画。河,抑或江?它原是云南省丘北县的清水江,在横贯丘北县境,穿越滇桂之间近公里后,与发源自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马雄山的南盘江汇合,再从八大河村流到万峰湖、红水河去。

小陆带我们往桥的另一头走。桥不起眼,钢筋水泥筑成,大约四五米宽、百来米长。在桥上走两三分钟,抬头猛然就撞上云南省罗平县鲁布革布依族苗族乡。我很讶异。我从来没有如此近地一脚就从广西跨到了云南。一直到那个时候,我都没意识到,我双脚站立的地方,其实是三个省(区)的结合部。我的前面,伸手可触的是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鲁布革布依族苗族乡,我的右边,沿河往下不远便是贵州省兴义市三江口镇。南盘江、清水江、多依河、黄泥河连接着桂滇黔三省(区)。

我们是来赶集的,圩日却已是昨天的事。我们在街头走了一圈,也没看到几个人。一个小门店里坐着一位阿奶,她拿出两匹布,正是我们要找的亮布。黑色,或深蓝到近似黑色。我说不上那种颜色。我想要找一种湛蓝色,比天空的蓝更深些,透着漆一样光亮的蓝。小陆便又带我们往多依河去。

多依河是一个风景区,其实也是一条河,或许还是一个村,我没问。河边沿岸有人家,几棵大树下形成一个小集市,村民们在这里摆卖小东西:竹编的玩具、小布鞋、五色糯饭、传统民族服饰,全都有着民间手工艺常有的朴拙和韵味。这个树荫下的小集市祥和安静,村民们慢悠悠地做着手工,不时侧头和身旁一起摆摊的人闲聊,像是饭后茶余街坊邻居聚在一起聊八卦。一个阿奶正给一件壮族男装上布扣。她身上的衣饰引得我们驻足——那是西林人常说的大衣服,据说是赶集或参加聚会时才穿的服饰。黑里泛紫的亮布,斜襟,宽阔的中袖,叠穿的伸出中袖外的窄小长袖,前襟、衣领、衣袖都镶有色彩斑斓的阑干,银纽扣,银头扌匝,银耳环,银项链,银手镯,因为年代的久远,全都泛出古朴迷人的韵味。阿奶是布依族人,她说她的整个村都是布依族人。阿奶说的话和西林壮话一样,其实也和凌云壮话一样。我们坐下来和她聊天,听她说制作一件男装需要多久时间,那些手工刺绣的镶边阑干又需要多久时间。和阿奶说着话,我时常忘了我们已站在云南省的地界上,每次回过神来,内心就会升起一种奇异的感觉,似乎我来到了一个很遥远的地方,又似乎从来没有离开凌云县境内——也不过是一个早上的时间,我竟已来到云南,看过那么多景,见过那么多人。

我们在这里又见到了亮布,仍然没有我想要的湛蓝色。小陆说,那得等到圩日,来赶集的人带来各种亮布,沿着街摆成长长的一排,到时候,什么颜色的亮布都能找到。我想象着圩日盛景,在心里期待着,只是当天下午我们就要往回赶了。田西高速公路的开通,让一日往返西林,成为一件轻松的事。

再次来八大河村,却是为了寻找一个屯——平寨屯,一个传说中“一鸡鸣三省”的地方。西林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那个地方总有许多神奇的事物,魅惑着我一次次到来。

这次需要乘船。我踩着那些近似垂直的台阶,一级级走到码头,十几艘船静静停靠在河岸边,和第一次见到时一样。站在码头上看河,河似乎更宽阔了,从我眼前铺延开去,对岸似乎遥遥,河流之上的南盘江,河流之下的万峰湖,都令人遐想。

马蚌镇是万峰湖库区移民大镇,全镇有8个村是库区移民村,八大河村自然是其中之一。我们坐在船上,河流在我们身旁不动声色地流淌,只有船舷后螺旋桨激起的水流溅起高浪。田西高速公路跨江而过,一座高架桥从我们头顶快速往身后移走,一截白亮亮的高速公路从绿林里露出来,远远地挂在半山腰,我疑心那就是云南省罗八高速公路。有人说去年秋天,曾在这条河里钓到一条三十来斤的野生草鱼。他打开手机相册给我看,照片里,一个男人兴高采烈地提着一条肥大颀长的鱼,长度几乎和他身高一样。看着身旁安静的流水,我想起遥远的20世纪90年代,因建设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大坝,南盘江终日咆哮桀骜不羁的滚滚江水,被高坝拦截,猛然变得温顺安静起来,形成水域涉及滇黔桂3省(区),以及兴义、安龙、罗平、西林、隆林5县(市、自治县),水域面积达平方公里的淡水湖泊——万峰湖。这一片神奇水域,引来四面八方的垂钓爱好者,这些南腔北调的钓鱼人整天蹲守在水岸边,像等待着开盲盒,谁也不知道会从水里钓出什么稀奇的东西来。

八大河村就在万峰湖畔,村民家门前就是碧波荡漾的万峰湖,两岸绿树相映,水鸟在湖面翻飞,油菜花开时节,一路全是金灿灿的油菜花,这些美好的事物,吸引着八方游客和垂钓爱好者纷至沓来,这让村民看到了商机。短短几年时间里,八大河村人已在湖边建起了72个钓鱼台、30多间民宿,南来北往的游客和钓鱼人来到八大河村,一住就是几天甚至十几天。滇黔桂三省(区)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让这个村独具浓郁的民族风情,民宿、钓台、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让八大河村的休闲垂钓旅游业越来越成为气候。

远远看到一座半岛,气定神闲地立在水中央,同行的西林人说,那就是平寨屯。我看到沿河的民宿和钓台,钓鱼人身形一动不动地稳坐岸边,定成一点小影儿。船在平寨屯靠岸时,我看了下时间,距离我们在八大河码头上船也不过半个小时。

近距离看岛,岛是一座小山堡,绿树葱郁,平寨屯白墙蓝瓦的房子在山堡顶露出屋顶。一条白亮亮的水泥路地从山顶长长地延伸到湖边。我们下船时,正遇上村民坐船去贵州走亲戚,几个老妇人坐在船上,身上穿着大衣服(啊,又是大衣服,每一次见到,我的眼睛都无法挪开它们),每个人怀里抱着一束鲜花,一个男人立在船头撑船,所有的人都含笑看着我们。男人大声说,早知道你们来,我们就等在寨子里跟你们喝酒了。似乎我们是他相识多年的故人。我问她们,带这么多花去做什么?妇人们笑眯眯地说,带些花给贵州亲戚们也种种。

从那条白亮亮的水泥路往山堡上走,一路是花,沿着道路两旁盛开。我不时回头往山下看,万峰湖烟波浩渺,山与湖都云雾缭绕,如梦似幻。回过头,一眼就看到平寨屯的入屯竹门,两侧写着对联:鱼跃三省兴,鸡鸣九村旺。

这里就是“一鸡鸣三省”的地方了。八大河村共有6个自然屯,平寨屯就是其中之一。站在寨子里往左右看,云南省和贵州省就在对岸很近的地方,似乎一伸手就能摸到。我们在寨子里闲闲地走,村人看我们的目光很寻常,田西高速公路开通后,天南地北的游客不时到这里来,村人早就习惯了。我们从每户人家门前走过,平寨屯的人用西林壮话跟我们打招呼,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家喝茶。这个屯,谁都不知道我们会到来,却又似乎谁都在等着我们到来。

几个妇人坐在树荫下的石凳上闲聊,她们都穿着大衣服,亮丽的传统服饰让她们很是惹眼。我们从她们面前走过,眼睛一刻也没离开过她们,她们扭过脸躲开,羞羞地笑,像一群小姑娘。我终于看到我心心念念的亮布了,天空一样的湛蓝色,却比天空的蓝更蓝更亮。它就穿在这些妇人身上,像穿越千万年时光,就等着在平寨屯与我相遇。

罗南,女,壮族,广西凌云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散文集《穿过圩场》《在时间皱褶里》及长篇纪实散文《后龙村扶贫记》。曾获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方志敏文学奖、三毛散文奖、《广西文学》年度优秀作品奖。

来源:广西民族报责编:李道芝审核:韦颖琛复审:黄浩云监制:韦秀观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linzx.com/xlxw/12819.html